浅谈新形势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摘要】公务员作为一个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代替人民行使其权利的群体,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事务能否高效处理、权力能否公正行使,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稳定乃至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关键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新要求;建议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必然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原来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表述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1]将“社会管理”表述为“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着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从内容上看,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成员提公共服务,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2]简而言之,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强调的是“官管民,我管你,你得听”。而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多元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体现的是官与民共治的内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要求政府以及公务员必须重新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和原则,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对比中,重心必将向社会倾斜,原来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必须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政府对社会的统治观念必须让位于政府与其他主体合作治理的观念。[3]但长期以来,受体制、文化等因素影响,公务员群体“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我们极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以适应社会治理模式下的新要求。(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必然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新要求近年来,全国行政诉讼案件(即“民告官”案件)总量仍然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北京市高级法院发布的2020年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显示,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年收案量首次突破万件。2020年前6个月,北京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市受理的各类行政案件已经超过去年的总量,达11741件。行政案件数量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民全力保障意识日益增强、行政诉讼救济渠道畅通。从长远发展看,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具体维权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我国当前正处社会转型期,涉及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多维度转变,导致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群体仇富仇官等不满情绪普遍存在。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公民的具体维权实践行为,极有可能因干群长期矛盾积累、基层不作为把“小事托大,大事拖炸”、公务人员不当行为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据统计,已有近200个市(县)先后出台公务员行为规范准则,其规范不仅细化至日常言行举止更对8小时以外的生活进行了明确要求。自2020年12月4日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出台以来,中央以“严禁”、“严查”口吻已推出近20个禁令性文件通知,18省市出台地方版公务接待规定。从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的各类规范性文件通知,可以清晰感受到各级党政机关已经意识到,在当前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实践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三)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必然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新要求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4]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轻松将公务人员的不当行为以视频、音频、照片的形式传播至公共网络平台,从而达到表达不满情绪、行使监督权利、引起公众关注、争取利益诉求等目的。筆者通过网络检索,可以检索到大量以视频等方式举报公务人员不端行为的信息,其实录内容涉及执法人员粗暴执法、窗口单位刁难办事百姓、公务人员上班时间上网娱乐等内容。2020年,某市公务人员将一只脚从警车伸出来,让一位擦鞋妇女坐在车门口为其擦鞋。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发到微博上,24小时被转发上万次。2020年,某市领导干部赴现场参与搜救,因怕湿鞋而由下属背其过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