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初冬乍寒时,随娄**工作室去**小学送课。程老师讲授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将我带入了繁花似锦烟花醉人的三月,课堂上程老师的如诗般的语言,巧妙的设计,令我记忆犹新,现将点滴感受及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简要的陈述如下:一、古诗课的设计巧妙,学生理解诗意水到渠成。1、程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感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的积淀,是学生在声、乐、情中自主学习。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2、品词析句,抓住重点的字:孤、尽、唯等,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沟通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3、朗读多样,读中感悟。在程老师的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不多,但学生的质疑、诵读、沟通随处可见,老师的范读、学生的划分节奏读、个别练习读、对比读、想象画面读等不同的形式调动了学生感受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读中感受语言,提升情感。二、运用图示法、音频突破教学重难点。1、理解“西辞”时老师运用图示法直观地展示了孟浩然是“下扬州”的方向。使学生一目了然。2、理解“烟花三月”时,为了让身处北方的孩子们对繁花似锦、烟雾朦胧的景色有直观的感受,老师运用语言烘托和一首歌曲将孩子们带到了春暖花开的扬州,将诗人对老朋友美好的祝福融入到诗句中。此时再来诵读诗歌学生的感情就更加地丰富,诗韵更足。3、上课伊始,程老师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使孩子们了解到他们是忘年交,情谊深厚。此一别不知何年相见,浓浓的不舍自然而然地流露到诗句的字里行间。程老师对写作背景的关注也在给学生渗透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了解作者的故事能更深化的理解诗意,增强感受。本节课结束后,我还有点疑问想与大家探讨:1、关于让学生找诗句中的重音字的问题。我觉得不同的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层次深度是不同的,所以读诗的时候也许会在不同的字上加重,这里老师是否有必要统一要求规定哪几个字应该读重音呢?2、关于学诗后面拓展的两首古诗,是简单的一读而过还是也理解一下诗意呢?想和大家继续探讨。总体来说,程老师的课扎实、质朴、充满浓浓的语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味。整节课张弛有度,各个教学环节都是有序有效的,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最后的送别诗的拓展可见老师备课的深度,李白在一年之后,十年之后为孟浩然所写的诗句都加深了学生对那份友情的理解,让孩子们感到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