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其理论渊源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德育社会化的聚焦,对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以下启迪:德育社会化理念重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德育社会化目标坚持连续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德育社会化方法倡导灌输与渗透互补。关键词:德育;德育社会化;灌输;渗适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20)02-167-04德育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全球性话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高校德育都对本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xx指出:“社会义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新世纪以来,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增多的形势下,我国的高校德育社会化同样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一、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的发展西方德育社会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系统探讨德育社会化现象的学者,应当首推柏拉图。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是“真正完善的人”即哲学王来担任,才能保证国家的团结、富强和永存。因为哲学王是最有远见、最有智慧、最能通透真理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实现“智者治国”的理念。哲学王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说服和教育的手段,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净化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把教育手段视为“唯一重大的问题”,把城邦视为一个教育机构。他主张,国家必须牢牢地掌握各种教育手段,制订严格的教学计划,并对文学作品等教育内容进行严格检查,“警告诗人应该按照什么路子写作他们的故事,不允许他们写出不合乎规范的东西”。柏拉图的思想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才在美国的社会学专著中才得到延续,并发展为“社会化”的提法。20世纪以后,国外对于社会化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呈现出繁荣景象。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都关注此问题,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学科融合研究也初露端倪。德育社会化思想为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社会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社会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社会要持续存在,个人不但要适应社会,还要实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改变既有情结,使个人符合群体需要的过程,这既要靠社会影响,又要靠社会制约。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等经典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并将自我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一句话,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库利还注意到父母和家庭等“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对其父母的看法抱以“同感”而形成自我意识,实现社会化。“镜中我”理论着重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随着社会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77年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提出“场域”、“习性”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习性理论”认为,“习性”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倾向性,是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史共同决定的行为倾向性和心智结构,是社会结构通过“外在的内在化”铭刻在我们身体和头脑中的方式,最恰当的表现是行为的内在一致性和行动的持久性。习性和场域之间的关联方式有两个:一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习性,习性作为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陛体现在身体上。二是认知建构关系。习性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的世界。总之,个体与社会不再是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在不同场景中呈现互逆和循环的辩证关系。布迪厄还进一步指出,个体的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完整而适当的解释。这一认识使他竭力呼吁,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具备社会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