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小善意”运动的生态德育及其启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德育因此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而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原东京大学校长茂诚司为代表的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倡导了“小小善意”运动(“SmallKindness”Movement),目的是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教育,其中所倡导的生态德育运动是其一大重点和特色。该运动开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社会影响广泛,参与众多,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当今我国德育中生态德育内容严重缺失,公民生态道德更是亟待提升:例如在上海世博会场国人表现出来的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排队的地方队伍有多长,垃圾就有多长);相比日本在地震中表现出的较高的生态道德意识(公园里避难人群散后随身带走了所有的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态德育理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然后不断传播扩大,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日本“小小善意”运动中的所表现出来的生态德育为我国生态德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一、“小小善意”运动中的生态德育特点日本“小小善意”运动有着普通而又鲜明的特色。它们用具体的内容传播善意,用灵活的方法强化青少年的善意,最终取得了活动的实效,并把善意内化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1.注重内容的具体性:传播善意运动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滥用毒品、校园暴力、逃学、破坏环境等社会问题已日趋严重。在这一背景之下,“小小善意”运动产生了。它的运行宗旨就是: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为宗旨,鼓励青少年要有勇气对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善意,并努力将自己的善意传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运动推出了旨在改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人际关系的八项原则:“1.见人一定打招呼;2.回答时声音要清楚;3.接受他人帮助要感谢;4.别人说谢谢时要答不客气;5.不乱扔废纸等垃圾;6.在电车和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小孩让座;7.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8.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其中第五条则是生态德育的直接要求,在注重人与人交往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该运动不断传播壮大,吸引了企业、学校、地方团体的加入,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运动还通过鼓励大家寻找并推荐具有爱心的人,如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公民,为其颁发“小小善意”奖章,扩大事业的影响力。在2020年全日本就已有480多万人被授予过“小小善意”奖章。小小善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强化善意“小小善意”运动所采取的方法易于青少年接受,培养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生态德育方面,运动通过开展“绿色大战略”、“波斯菊战略”等保护环境活动,培养大家对周围的人和地球的关爱之心,同时增强地区凝聚力。其中“全日本绿色大战略”以保护环境和有限资源为口号,并在每年6月份,全日本有200万名志愿者从事社区清洁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废品回收工作的志愿者也逐渐增多。而“全日本波斯菊战略”是为纪念“小小善意”运动发起25周年而开始的,该战略就是以波斯菊为象征的,旨在通过用波斯菊营造充满爱心的家园,引导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小小善意”运动每年还有自己的新计划,如2020年举行了“塑造青少年心灵”的活动:该活动重点是放在孩子身上,发动地区、企业、学校齐抓共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美化环境的社会实践,开展第24次“日本列岛绿色作战”,张贴广告2000张,发放垃圾袋40万个,在全国范围内于6月5日统一行动捡垃圾。正是这些灵活的活动方式,使得青少年的善意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各类善意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的“小小善意”意识不断增强。3.注重结果的实效性:内化善意“小小善意”运动注重对青少年生态道德理念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不是依靠理论的灌输和单一的说教,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