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在学生品行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中华传统博大精深,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当代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传统的的八项美德内涵诠释现代人才必备的八大道德标准。关键词:传统美德德育学生品行人才道德标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优良传统美德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的代价换来的。纵观中国历史,传统美德教育始于三千多年前的周公旦“制礼作乐”,再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这些美德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于是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享有文明礼仪之帮的美誉。然而在今天,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而又不得不面对着当前社会整体美德水平下降的现实。于是我们反思,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哪里去了?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还要不要来认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过去,学校德育一向都是过分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学校德育的重点,德育的形式也以说教为主。当反思德育的不足时,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以往学校德育的最大失败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品行至关重要: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他一定能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一层:如果能处理好上述关系的人,也许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爱国的人,一个能造福社会的人。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无一不是源自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依据李鸥《人力资源的道德规范》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最主要的道德标准包括八个方面:感恩、忠诚、仁爱、勤奋、胸怀、自律、守信、正直。在这八大标准中都流露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光芒,都能体会出传统美德对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影响,都体现出传统美德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强大生命力。对一个企业而言,道德是构筑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对一个人而言,道德是构筑个人信誉、人格魅力和未来成功的奠基石。为此,学校德育必须以传统美德为载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感恩的心。有道是“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的心最基本的就体现为“孝”道,古时有所谓“孝为百行首”、“人生五伦孝当先”的说法,“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实质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父母给了生命,因此首先要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在人的一生中,所有的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认识感恩是做人的起码标准、是道德的底线、是人的应有的良知,是其他道德的基础;使学生学会发自内心地感激社会、家庭和他人赐于自己的厚爱,用自己的一切回报社会。(2)要懂得忠诚。忠诚的含义包括忠心和诚心。“忠”就是“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的赞扬。从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到现代的共产党人,都应以天下为已任,立志为祖国人民做贡献。忠诚包括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集体、忠诚于爱情和家庭、忠诚于事业、忠诚于朋友。作为一个人一定要忠诚,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教会学生学会“忠诚”,只有拥有和懂得忠诚的人,才会爱岗敬业,爱人爱已,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创造出更高水平的业绩。(3)要拥有仁爱之心。“仁”就是仁厚、仁慈,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具有爱心。《大学》里有句名言“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意思就是唯有仁爱的人才能爱憎分明。宽厚、谦逊、友善、和气、真挚、富有同情心等美德都源于仁爱之心。因为仁爱是消除隔阂,减少磨合,加强协作,营造工作环境,避免冲突的最佳方式。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人人为我、以自我为中心已成为一些学生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因此,“爱心教育”必须成为学校德育的重点。教学生拥有爱心并不是在爱心行动中捐点钱,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