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国防教育融入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体系中,既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类型单一的窘状,又可以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作为西安工业大学先行的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开启了国防教育公共选修课的先例,是现有公共选修课体系的有效补充。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国防教育;水中兵器概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3-0189-02高院公共选修课[1](即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学生,依据全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自主选择、集中学习的一种活动。它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并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对比国内外公共选修课体系,查找国内选修课体系的不足,以“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为例,开设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完善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国内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2],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艾略特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自此选课制从哈佛大学伊始,并在美国各高校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高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从而成为了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的开始。公共选修课具有课程灵活、内容新颖等特点,它的开设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层次的多元化一级课程体系设计的灵活性等特点。公共选修课能充分发挥教师拥有知识信息的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发挥学生个性和培养综合素质,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的公共选修课主要被分成若干领域或模块。很多高校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公共选修课中按比例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才可以毕业[3]。二、国外选修课体系的设置国外大学开设选修课的情况以及选修课的设置,由于学校类型、教育目标、培养方式等差异,其方式也并不一样,但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是值得借鉴的:因课程目标呈现多样化,课程内容趋向专题化,进而学科之间交叉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1.核心课程领导模式。所谓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就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划出部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按照其特点引领一些特定模块课程进行重新组合以供学生选择的模式。它与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并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某些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深度,也不局限在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的涉猎,而是将本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七个模块,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这种核心课程领导模式是美国大学的教育中颇为流行的。2.经典文献解读模式。经典文献解读模式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开设这类课程,而以芝加哥大学的影响最为深远。这种模式是以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的解读为课程主旨,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目的。1919~1920学年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约翰·厄斯金[4]开设名著讲读课程“通识荣誉著作”,并在20世纪30~50年代使其成为了一项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