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机构脱钩改制再出发2020年1月初,国家环保部通报了2020年为期4个月的环评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情况。对存在问题的88家环评机构分别提出取消资质、限期整改、缩减评价范围、通报批评和内部整改的处理意见,并对49名向环评机构出借个人证书、主持编制的环评文件质量较差、超越专业类别从业的人员给予通报批评。被责令进行内部整改的54家环评机构中,不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大牌”环评单位。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环评机构在商业利益链条上的违规操作以及环评工程师挂靠早已是潜规则。环评制度改革思路既定已近5年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泛滥程度仍没有得到根本抑制。改革的方向是审批公正、评价独立,环保部门与环评机构能否完全脱钩是成败关键,以执法检查的结果来看,剥离利益关系的改革进程依然阻力重重。“脱钩脱利”的阻力早在2020年,环保部就提出将改革环评制度,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要完全脱钩,确保环评审批不受利益干扰。环评业务将由真正独立的环评中介服务机构、独立的市场主体来承担。同时,还将坚决淘汰弄虚作假、环评质量不过关的环评机构,推行“黑名单”制,对严重违规的环评机构,3年内禁止其从业。彼时,《环评法》已经执行了5年。然而,环评乱象依然不止。我国《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条例》规定重大建设项目必须预先通过环评报告,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环评机构加以审核。新建、扩建的项目增多,催生了环评机构和人员的大规模增长,在急切吞占市场的驱动下,环评机构为了争取环评资质,不惜高价招揽环评工程师挂靠其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要求,甲级资质的环评单位必须至少有10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评工程师,乙级评价机构应当具备12名以上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6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评工程师。据北京某环保科技公司的环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师李元章(化名)介绍,对此,环评机构用接收挂靠的办法来应对环评工程师的稀缺性,也就是说,环评工程师可以将资格证挂靠在环评机构,环评师通过挂靠挣钱,挂靠单位虽然不能以此来接环评项目,但可以增加项目或者提升资质。一个环评工程师的兼职“挂靠价”通常是3年12万~24万元之间。环评资质的造假为进一步的滥制报告打开了口子,潜规则被默认的重要原因便是评价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的模糊分界。目前,除了极少数具备环评资质的私营企业,绝大多数环评机构是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环保系统或科研院所。其中,以地方环保系统下属的环科院所从事环评工作居多。评价与审批环节便很难彻底分开,环评造假的猖獗也就不难理解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环评法》的执法检查报告曾指出,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其下属事业单位,违反了《环评法》的有关规定。这种体制如不改变,环评审批的公正性就难以保障。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与其所从属的环保部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环评机构和审批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2020年,浙江杭州环保系统爆发腐败案,共涉及杭州13个区县、90多人。这一案件中,杭州市环保系统普遍存在利用环评项目审批权,以20%至40%不等的比例收取环评管理费,产生环评机构和审批单位“携手腐败”现象。杭州市环境科学院作为市环保局的直属单位,为抢占环评市场,向杭州各区县环保局定出了30%的高额回扣,名曰“环境影响测评项目协作费”。在高额回扣的吸引下,各区县环保局纷纷将各自审批的环评业务推荐给杭州市环科院。环保局既是审批者,又充当介绍人。厘清裁判与运动员的角色,才能保证环评的公信力和对行政审批权的制约。按照环保部最初的设想,全国各省市应有近600家科研事业单位分别于2020年底和2020年底前完成环评体制改革。但讨论了整整两年之后,环评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脱利”的想法仍未成为现实。在这一点上,环评体制改革不前的局面可以看作是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缩影,去行政化的过程必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