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和平教育的思考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内大多数人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综合国力空前增长,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在这种和平环境的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生于安乐”,往往认识不到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存在于小说、电视上的某个情节,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对和平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关键词:高校和平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思考当前国际形势整体上趋向缓和,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在我国经济改革成效日益显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中国当成一个大国对待,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该在和平发展上做出贡献,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到公民个体层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向全体国民推广和平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顺理成章地成了每个国家和平教育的主要实施对象。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和平教育理应成为我国高校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维护大学校园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的重要举措。一、我国高校和平教育发展历程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历经三个典型阶段:战争时期的和平教育、建国初期的和平教育和改革开放后的和平教育。1.战争时期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自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不约而同地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救亡图存”开展。和平教育的内容随着战争的发展发生根本性改变。当时的教育界同仁一致认为:为了中华民族不被灭亡,教育应该进行变革;实行新的教育制度、教授新的教育课程,以达到抗日救国的目的;对人民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民族觉悟;对全国在校学生进行武装训练。从这些课程内容的显著改变,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们不难看出: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年代,一切教育都是围绕“抗日救国、救亡图存”开展的。当时的教育界仁人志士意识到:为了坚持抗战,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教育必须为长期战争服务,必须唤起民众,必须为抗战建国准备各级各类人才。当时的教育工作者都坚信:教育不仅要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人力的支持,还要为战后建国储备各种各样的人才,这为抗战教育成为战争时期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主要内容打下了历史的必然性基础。由此可见,战争时期,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主要是为战争服务,为战争胜利后建设新中国储备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服务。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新中国成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面对各种反动势力企图颠覆新中国的局势,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政府的基础上实现平等独立外交,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面对这种复杂局势,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内容再次发生改变:主要围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目的在于保障新中国的革命成果,使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不处于孤立局面。为了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我国高校仿效苏联模式进行了长达数年的院系调整,和平教育的重点转向了“防止帝国主义的倾覆、防止资本主义的演变”,着重对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便稳定局势及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高校的和平教育,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高校学生中工人阶级思想的领导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绝对的支持,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进步思想已占主流。这一特殊时期,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鲜明的思想政治觉悟,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战例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其次,坚定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同人民军队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推翻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