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散文--麦子黄了 VIP免费

散文--麦子黄了 _第1页
1/4
散文--麦子黄了 _第2页
2/4
散文--麦子黄了 _第3页
3/4
散文||麦子黄了散文||麦子黄了八十年代,关中地区的联合收割机极少,大片麦子黄了都是靠人工收割。一连多日的大太阳把麦子烤成了金黄色,一片连着一片,一浪推着一浪,扑入视野。面对金黄的麦子,人们欣喜又着急,急着抢收,龙口夺粮,昼夜不停。若来一场大雨,特别是连阴雨,地里的麦子就会发芽,若是麦子收回来下雨,晒不干也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就全毁了,所以夏收劳动十分紧张。割麦前的一个晚上,父亲就从存放物品的南院窑洞里取下挂在墙上的一排镰刀,摆放在院子里。他端来半盆水,拿来一个灰色的长条形磨刀石放在地上,开始磨镰。父亲先用左手往磨石上撩点水,水滴到磨石上就从两头流到弧形面的中间,他拿起一把镰刀,取下刀刃,两手捏住两端前后推着,发出吱呜吱呜的声音,很有节奏。父亲磨上一会就停下来,用右手大拇指在刀刃上轻轻向下滑几下,说试试刃子磨利了没有,如果觉得不行就继续磨,直到每个刀刃看起来明晃晃,亮闪闪,锋利无比,才安好镰刀,挂在前窑墙上,等着明天早上用。母亲忙着蒸馍馍,蒸面皮,准备招待麦客,孩子们也都放忙假了,跑前跑后帮忙。父亲说割麦子是力气活,挣钱不容易,吃饭不能亏待人家。母亲蒸好了馒头,这馒头可不是现在的小馒头,而是半斤重的大馒头,白白的,虚虚的,胀胀的,随着蒸笼盖揭开,腾腾热气扑面而来,烟雾缭绕,一阵原始面香弥漫在整个厨房。一锅馒头有三四层篦子,一层一层端出来,扣到案板上,馒头一个个胀鼓鼓的,散发着自然的面香味道,像胖娃娃圆乎乎的脸蛋。蒸好的面皮在案板上一张一张摞起来,摞得高高的,散发着面香和油香。拿一个热馒头,竖着掰成两半,里面就呈现出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小气孔,用筷子挑一块臊子夹在馒头里,两手捏紧,臊子立即融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咬上一大口嚼着,嘴角流油,满嘴的香味往外溢,颇有“蒸馍夹臊子,吃了还想吃”的感觉。臊子的香味合着面粉的香味,蛋白质与淀粉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着天然美食的味道。在馒头里夹上拌好的黄瓜、洋葱、莴笋、灰灰菜、人花菜、洋芋丝等什锦凉菜,吃起来又是一种面香与蔬菜清香融合的味道,咬一口夹菜的馒头嚼着,就会感觉出天然食物的纯美味道。一口气吃下一个大馒头,就是孩子也算很正常的,那么香,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家里每年割麦子都是要叫麦客的,人多就割得快,就能及时把麦子收回来。麦客们常常是前一天晚上就请来了,在家里住一夜,第二天天还没亮,全家人就都起来了,和麦客一起吃完饭,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子。每家每户的男人们在地里忙着,女人孩子也都在家里忙着,火急火燎地忙上两三天,麦子就收完了。割麦这几天,母亲起得特别早,天快亮时一大锅红豆麦仁就熬好了,凉上一会,温温的,喝起来正好。天刚亮,一碗碗红色的麦仁就摆到方方正正的石桌上,一盘盘柔软劲道、油光发亮,带着油辣子的面皮和一大盆什锦凉菜也摆上了桌,麦客们大嚼大咽,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拿起镰刀草帽就出门了。我们家每年都要叫四个麦客,抄着甘肃口音的麦客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带着一把锋利的镰刀,走省过县,赶场割麦挣钱。这些麦客大都短小精悍,微黑的肤色,浓重的乡音,很有地域特征。他们干活十分利落,吃饭也特别快,特别多。在炎热的夏天里,劳动强度这么高,只有多吃才能补充体能的消耗。母亲说天热,中午就做浆水面,她用结籽的荠荠菜做出的浆水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再漂上干辣椒段、碎香芹,只看这炝好的浆水就很有食欲。中午时分,大锅里下好的面条捞进炝好的浆水盆里,用筷子轻轻搅动,一阵热气散后,面条在浆水里根根分明,格外清爽光滑。一碗碗干面、浆水面和大馒头已经摆好了,麦客们洗把脸,坐到饭桌前,一手拿着大馒头,一手拿着筷子,从大碗里挑起一筷头面条,顺着碗边吱溜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吸,光滑的面条就进了嘴里,喉咙一鼓就咽了下去;咬上一口馒头,就着浓香的面皮和菜,品着食物的香味,很快就吃完了。每咬一口馒头,表面就凹下去一个深深的半圆形,他们吃的很快,一个馒头几口就吃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散文--麦子黄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