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依据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模式,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教育方法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结论: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该水平的人数很少。我国中学生基本处于10—20岁之间的习俗水平。这一阶段的是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快速变化,中学生的道德观相比以往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出现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本文旨在结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探索有益于提升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科尔伯格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只着眼于自身行为的结果或利害关系(即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考虑社会习俗)。前习俗水平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观念,对行为对错的判断,以行为产生的后果为导向。后果产生奖励的行为,则判定其为对的行为;后果产生惩罚的行为,则判定其为错的行为。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判断好坏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导向。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自己有利则为好,对自己不利则为不好。1.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习俗水平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标准以是否符合社会“好孩子”标准为依据,凡是讨人喜欢的,对他人有帮助的,受到表扬等行为都被视为好行为。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标准以服从权威为导向,认为对权威表示尊敬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好行为。1.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世俗的法律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本着自己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超越了习俗水平的以社会为中心,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判断。同样,该水平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判断标准不再以单一的以社会法律或权威为准则,而是开始从道德、法律等多角度判断,认识到法律、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第六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至此道德判断的标准已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更加注重普遍的伦理道德。依据自身建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道德事件判断时强调真理和正义的一致性与普遍性的信念。这时道德判断是合乎理性的、内化的。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德育教学方法概述科尔伯格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两种德育教学方法。2.1道德讨论法。道德讨论法也称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老师通过讲述道德两难故事(例如海因茨偷药故事),让学生在两难的故事情节中作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大家一起交流,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得出各种道德观点,最后由老师分析总结。老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道德水平的情况,在高出学生一个认知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