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现状及习惯培养摘要:本文阐述了关于通过调查我校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探讨在当前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思想教育和习惯培养,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现状;习惯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文化层次较低,流动性大,通常称其为“流动人口”。2020-2020年,在我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约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5%左右。由于受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因脱离了农村大环境,沾染了城市里的不良习气,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厌学心理严重、爱慕虚荣、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大力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或习惯培养,对于这部分学生成长,形成良好的校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探讨。一、我校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现状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或者在家乡出生同父母流入城镇,或者在城镇出生并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大多跟父辈来自农村,在知识素养、受教育程度和心理素质方面与城市的孩子存在差距,因此,品德与行为习惯也有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有积极的上进心,喜欢我校学习环境。据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能在城市学校读书,教育质量比农村的学校好多了。其中,部分孩子因家里没有暖气,感到家里还没有教室暖和。他们想好好学习,长大了能住进温暖的房子,享受城市里孩子的生活。也有的孩子们说:“长大了,不要像爸爸那样送货,卖菜,太累了!所以要学习。”(二)热爱劳动,独立性强。这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性,他们从小就会做家务,许多事情都自己做,甚至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如有的同学放学后还帮父母看摊收钱。有的放学后还去幼儿园接弟弟、妹妹。有的孩子自己做饭。(三)行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习惯不太好。流动人口家庭,漂泊不定的状态给不了子女一个温馨的文化家庭氛围。部分流动人口几家合租房屋,群居而住。这样许多无人照看的子女聚在一起,相互感染,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如有的随手乱扔垃圾;有的经常不洗头、不洗澡,有的经常乱穿马路;有的上课静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待人接物不够礼貌,合作意识淡薄等。(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父母打工时间不固定,早出晚归,学生就成为无人管理的孩子。有的家长不会,也根本没有时间检查子女的作业,更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辅导。有时,教师想与他们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们人在外地,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由于家长疏于管理,故子女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逃学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游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二、如何帮助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促进其健康成长经过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1.一个优美整洁、和谐快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及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我校将学风、班风及名言警句做成宣传牌挂在教学楼道或班级,时刻提醒学生;并在学校阅览橱窗和班级宣传栏内展出各班优秀学生及典型事迹。2.利用周一国旗讲话、校园广播或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爱国主义及好人好事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更为规范。3.学科渗透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要求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渗透。为了强化养成教育,学校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使养成教育在一定内范围和时间内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彰显学生的优良个性,并弘扬正气、施展才华,养成崇尚美的高尚情操。外来流动儿童热爱劳动,性格淳朴,在进行养成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