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绿色金融创新与实践VIP免费

2024年绿色金融创新与实践_第1页
1/6
2024年绿色金融创新与实践_第2页
2/6
绿色金融创新与实践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银行业务的发展必须围绕宏观大趋势进行布局,因势而为、随势而变。近年来,兴业银行把绿色金融作为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新趋势、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一项战略性业务,致力探索,大胆实践,以期在新时期的发展转型中寻找到一条更广阔的路径。观念转变理念提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倡科学发展观,到节能减排被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指标,再到“十二五”规划新增碳排放强度减排指标,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已然加速。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也必然是金融服务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把握方向,适应趋势,要求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实现观念的转变并适时促进理念的提升。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推进节能减排事业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一家历来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银行,兴业银行一直在思考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探索以商业模式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银行对外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之中,实现银行商业利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变化,兴业银行于2005年携手合作伙伴国际金融公司合作设计节能减排融资项目,创造性地推出了能效融资产品,开创了中国绿色金融服务之先河。其次是理念的升华。随着绿色金融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可持续金融、可持续发展逐步升华为本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进而逐步传导、落实到银行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等各个方面。具体来看,体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成为公司治理的共识。可持续金融、可持续发展逐步升华为银行公司治理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已经成为上至董事会,下至操作执行层的共同认识。二是由被动接第1页共6页受约束转变为主动寻求商业机会。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外部约束,转变为把服务节能减排、遵循赤道原则作为创造差异化优势、挖掘新商机的有利工具。三是由单一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转变为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全面再造。内外兼修重在落实以观念转变、理念提升为先导,持续推动完善战略、流程、机制、体系等的建设和配套,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发展道路。迅速确立战略导向,推动绿色金融系统全面、高起点发展。2007年7月,兴业银行即成立了由董事长任组长的社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工作机制,加强对全行可持续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推动,系统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第六届董事会将“研究拟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监督、检查和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为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的一项职责予以明确,并将其正式写入《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规则》,确认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银行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并用以指导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在将绿色金融上升为战略性重点业务的同时,全面制定落实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参照国际赤道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相继成立了可持续金融室和可持续金融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前者作为管理部门,专司环境社会风险的管理;后者负责全行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积极推进流程再造,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绿色金融业务的持续深入发展,需要银行组织架构及制度的配套与流程的改造。为了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兴业银行先后出台《节能减排业务管理办法》《节能减排项目准入细则》《环境领域节能减排项目属性认定标准》《碳资产抵押授信管理办法》以及业务营销指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既指明了业务发展方向,又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制度配套的同时,加快绿色金融的业务流程改造。在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授信后检查各环节落实绿色信贷要求,建立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在信贷审查审批工作中切实增强合规经营意识,将节能减排环保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绿色金融创新与实践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