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摘要]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中面临挑战,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应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案例分析、研究性教学方法,将有限的课堂丰富起来;应注重课程考核体系的科学性,有效监督学生课外学习和小组学习中的协作。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1-0094-02一、应用技术转型中环境科学概论课程面临的挑战受我国应试教育影响,21世纪后,高校“填鸭式”教学方式仍存在。随着经济发展常态化,高校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部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并在部分高校进行转型发展试点,希望以岗位定技能,让地方高校办出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又提出新的要求,以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1世纪人类面临各种环境污染挑战,随着我国“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的颁布,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也备受瞩目。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环境专业以及非环境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作为环境专业学生的入门专业课程以及很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在地方高校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学生专业知识有限、不系统,需要改变“填鸭式”理论教学的方式;(2)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而环境问题的案例更新迅速,近几年与环境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日新月异,教科书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落后于环境科学的学科发展步伐。因此,紧跟学科理论和实际应用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管理动态,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学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会使用多元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保护,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亟须探讨的难题,也是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有以下思考。二、教学模式探讨——基于小组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为主,以朱鲁生编著的《环境科学概论》为教材,以期学生掌握环境现状、问题发生原因和保护方法;探讨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探讨;重在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教学内容首先,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在相应章节向学生介绍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和管理动向;筛选近期发生的、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其次,针对环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前沿等,进行专题研究学习。结合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专题汇报。以此增加学生的专业书籍、文献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总结分析资料的能力,养成学生勤读书、勤做笔记,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在过程中逐渐掌握调查、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了解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技术飞速进步,这些在目前的教科书中并不能及时更新。因此,在小组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须多关注科研动态,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在课堂中展示出来。在对不同届学生进行教学时,介绍的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管理动向、环境问题的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三)教学方法环境科学概论目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时较少,因此该课程教学过程需要将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