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科学课程教材比较及改革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复杂化趋势,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内容不断扩展,这就给环境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环境科学教材在结构体系、内容和信息表达形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比较研究,对我国的环境科学教材改革作了建设性的探讨,体系结构上趋向于教材与教参的结合,内容上要具有研究性、讨论性、开放性和前沿性,增强实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快教材更新的周期;形式上要做到图文并茂。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质量工程教改项目资助1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对其生存环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污染和破坏。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很好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功地解决发展与环境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与能力的环保技术人才。加强环境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提高环境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将“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列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学生对环境问题极为关注,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在非环境学专业开设了环境科学公共课程。有些专业还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列为专业必修课程,说明高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然而,与发达国家大学的环境教育水平相比,我国高校的环境教学质量还相对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环境知识基础差,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所开展的环境科学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环境科学教材对环境教育质量的影响,以及从教材改革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却鲜有人涉猎。在当前的国内外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习大纲都要求紧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定下来,无论专业与方向如何,其教学内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教材质量、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提高我国大学环境教育的水平必须建设好环境科学教材。2教材体系的特点与比较2.1教材的内容环境科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国外最早对环境科学的理解是环境科学就是有关环境污染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Stralher编写的《EnvironmentalScience》突破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带着强烈地理学宏观思想,更多地反映了地理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其后,前苏联学者编著的《环境学原理》以问题为向导,从居室环境到全球环境分层论述,对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都有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Miller出版的《EnvironmentalScience:SustainingtheEarth》针对影响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JohnWileyandNoble出版的《EnvironmentalScience:EarthAsaLivingPlanet》分别从地球、生命、人口入手,探讨了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2000年美国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公司出版的高校环境科学通用教材《EnvironmentalScienceAStudyofInterrelationships》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环境科学的各分支学科领域,强调环境管理和学科交叉,注重学科的前沿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较新的2020年由美国库宁汉姆著(戴树桂译)的《环境科学:全球关注》,全书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基础以及内容拓展,相比较国内的教材,该书更加适合激发读者的兴趣以及拓展思路,不过做课外读物更佳。我国高等院校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境科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只有三十余年,最早出版的相关课程教材是刘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