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成长:学生社团从“小社团”到“大社团”摘要: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在我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辛的探索过程,那就是从“小社团”到“大社团”。这“小社团”和“大社团”的概念是我校在推进社团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不管是“小社团”,还是“大社团”,都是基于儿童成长,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学生社团;大社团;成为中图分类号:G623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07-2一、小社团建设顺利推进最初,我们认为,学生社团就是小学生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数量社员的、按照一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因此,学生社团一般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有指导老师、一定量的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一定的宗旨和章程、一定的活动等,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一部分学生团聚在一起,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来着重提升某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思想下,学校组建起了二级学生社团——校级学生社团、班级学生社团。1.校级学生社团。按照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学生情况等实际,组建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社团。如,起飞文学社、硬笔书法社、魅力舞蹈社、趣味篮球社、绘画社、小记者社等等。这些社团有学科类的、活动类的、趣味类的等。校级社团每星期五中午定期活动一次。活动时间一到,各社团成员就自觉来到相应的活动场所,在团长的带领下预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或自觉开始活动,或等待老师前来指导。社团活动成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2.班级学生社团。困于学校实际,校级层面的学生社团无法满足全校所有的学生。于是,班级学生社团应运而生。活动内容因班而异,因师而异,有阅读、书法、学法、欣赏等。这样一来,全校所有学生都成为学生社团的一员,实现了学生社团的全覆盖。班级学生社团成为了校级社团的必要补充。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些组建起来的学生社团,包括校级和班级的,就是通常意义下的社团。这些社团被我们称为“小社团”。这小社团类型众多,活动正常有效,确实提升了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满足了小学生成长的需求,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社团建设遭遇瓶颈为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规模较大的学生活动。那么,在这样大型学生活动中,学生社团能不能发挥作用呢?能不能有它的一席之地呢?很多人注意到,学生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社团的主体也是学生,二者至少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所以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如果能起作用的话,它将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呢?或者说怎样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呢?其实,不难发现的是,如果说学生社团不能在学校的大型学生活动中起到一定作用的话,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社团在学校中的地位,学生社团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鸡肋”,而成为一种摆设。或者说,平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是为了要在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中一展身手,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团活动就是为学生活动服务、准备的。然而,这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怎样才能把这平时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大型学生活动协调起来呢?面对这样的疑惑,我们有点左右为难了,一时无法回答。社团建设似乎在这里被卡住了,似乎进入了一个“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社团建设遭遇到了瓶颈。三、大社团观应势而生大社团观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源自“大语文”。我们知道,语文提倡“大语文”观,提倡跳出语文看语文,把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内容比如一些实践活动、外出参观等都纳入到“大语文”范畴之内。于是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大语文观的出现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对语文认识的提升。在笔者看来,大语文实际上是扩大了语文的范畴,模糊、甚至拆除了语文与其它一些相关学科间的界限而形成的。于是,我们“依葫芦画瓢”,提出了“大社团”观,跳出社团看社团,把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内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