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摘要:关注人的生活理宜是德育目标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社会目标、轻个体目标,重知识目标、轻能力目标,重理想目标、轻现实目标的误区,应使德育目标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目标制定主体多元化、德育目标实施载体生活化。这对提高广大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生活;德育目标;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20)06-0870-04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活动所要达至的理想状态和标准,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既是德育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指针,也是德育目的最终实现的有力保障。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同时,良好德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因此,关注生活是德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一、道德与生活之辩证关系(一)道德源于生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关道德起源的理论、观点虽纷繁复杂,各家言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道德是上帝或神所创造的“神创天命说”;二是认为道德是人天生固有的理性或情感的“人性说”;三是认为道德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的“生物进化说”。这些观点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源于生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道德由生活所决定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总之,“道德源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于生活,道德产生的前提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在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中人类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道德指向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蕴含着具有道德内涵的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气质。”脱离了生活,道德就会成为僵死的抽象的教条和原则。(二)道德为了生活我们讲道德源于生活,主要是从道德的产生、道德的本质的层面来论述道德与生活的关系,而我们说道德为了生活,则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考察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亦即道德对生活的意义或功能。既然生活决定道德,而不是相反,因此,从本体上来说,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相对于道德,生活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或曰独立自在性。那么,道德的价值到底何在?就在于“人生幸福”或者“美好生活”。如果我们认为某些行为和追求促进了人生幸福,那么我们就说它们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诚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言:如果没有道德,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道德具有推进个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无端干扰它。道德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并非人为道德而存在。在这里,“道德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亦即道德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因为生活是属人的,只有人才有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了人也无所谓生活:“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人的生成过程,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因此,道德不是一种束缚人压抑人的外在力量,相反正是因为道德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人们的精神世界才变得更加充实和丰满。生活是道德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三)德性养成经由生活道德不但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而且一个人的良好德性的生成也只能经由生活,生活是道德培育的沃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是融为一体的,“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这里的教育当然也包括道德教育。相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