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军训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军训管理工作的现状,分别从机制、内容、学生、教官和政工队伍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军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以期推进高校军训管理工作更具科学化和系统化。关键词:军训高校困境解决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军队体制改革以及战略思想的转移,高校當下的军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国防教育发展的需要,而高校军训工作也由于工作机制、训练内容等因素制约,逐渐步入困境,严重影响高校军训质量,难以培养国防后备力量。一.高校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性高校军训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43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军训,把高素质人才转化成巨大的国防人力资源潜力军,是高校未来军训工作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和神圣义务。另外,高校军训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目前的高校学生,他们大多数存在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责任感缺乏、身体素质弱和耐挫力差等特点。通过军训进行全方位的磨练,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对于提高纪律意识和增强团体凝聚力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高校大学生军训的多维困境(一)工作机制缺失,军训管理难突破近年来,为提高军训质量,上级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制度,对学生军训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1]。但有些高校没有制定与学校相适应的军训工作机制,普遍被当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种例行公事,甚至把其误解为素质拓展训练,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措施,大大弱化了军训国防教育和特殊育人作用。随着学生军训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军训工作机制不健全,管理滞后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军训工作难以突破,大部分高校军训管理仍在原地踏步,严重阻碍高校军训的发展和探索。(二)军训内容单调,育人功能难凸显《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了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涉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和信息化战争;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包含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目前各高校军训时间一般在2-3周,完成时间紧,难度大,这也导致军事训练顾此失彼。还有由于出于安全考虑,以及个别承训部队自身硬件设施及素质等因素,部分高校和承训部队取消了不少必训内容,训练形式以队列训练为主,占军事训练时间的80%以上[2]。许多大学生从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过类似的军事训练,对于个性鲜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单调枯燥的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和阅兵表演等内容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影响育人效果。(三)学生认识不足,参训思想难积极目前高校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和自由,喜欢新鲜事物[3]。由于他们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年代,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害怕面对失败和挫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呈现弱化趋势。再加上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国防意识淡薄,历史责任感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积极参与军训对自身成长与思想进步的重要性,普遍觉得军训就是吃苦受累,个别学生甚至千方百计称病请假等理由逃避军训,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未能自觉全身心地参与训练。(四)教官素质参差,施训效果难保证教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训效果和质量的好坏。随着部队精兵和高校扩招,依靠现役军人对学生实施军训的矛盾日益突出。地方高校的军训教官,以驻地部队、军事院校或武警部队为主,教官在队列训练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