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档案工作者的文化传统一、档案工作者独特的文化心态以厦门为例而言,档案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是与社会的价值观紧密相联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人的价值观与道德价值合为一体,作为道德文化。它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道德文化形式所存在,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广泛的、持久的影响到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档案工作者本身热爱厦门的传统文化,而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少的文化精神,也是档案工作者的价值理念在其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在档案馆和国家及政府各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以及档案馆和职工之间的利益的关键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有着尽善尽美的追求,对于道德人格追求完美的形象塑造,它体现出高志向、低物欲的特征行为。这些都是道德的标尺在起作用,人们在今天对于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都是从道德标尺出发的。“人梯”“默默奉献”等词汇都是形容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勤恳的、默默奉献的、辛苦的、牺牲的、具有创造性的。如果不能从这一点进行分析,档案工作者的行为就大大减色了。有人说档案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但是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事业却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忠于档案事业,这种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钦佩。而这也就是道德理念高于物质理念的力量所在,它充分体现了档案工作者的最美风貌,也是所有的档案工作者的共通的文化心理。档案工作者的道德追求大都高于社会索取。在现实社会中,档案工作者从事的工作在社会道德的力量下,经久的存在与社会上的支持有不可小觑的关系。“富贵利达”在档案工作者看来实在是微乎其微,对世俗的价值观的鄙夷,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追求,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所独特具有的文化心态。档案工作者认为社会的本位高于个人的本位。档案工作者身上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对民族有强烈的社会从属感。对于保存社会上的重要历史文献、珍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文化思想传播等都有着不可缺失的信条。档案工作者对于社会未来的思考有着独特的认识,他的行为体现了他所具有的社会团体的独特从属感的意识。档案工作者对自己的自我修改第1页共3页有着相对较高的追求,自强、刚毅、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的品质主流。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等都已成为了档案工作者服务于大众的重要标准。二、档案工作者的行为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主要的心理倾向于“仁爱”、“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内外的交往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这样一线,不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为贵”的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而且延伸到人本身的内在的精神的和谐。这种文化历久弥新,也渗透到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行为、途径、方法当中去。在今天档案工作者的“和谐、仁爱、乐荣”的心态特色仍然保留,也具有明显的效益。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服务思想。“和为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和友好,具有经典的文化意义。在档案工作者的服入研究中形成有一定的创新见解、能成一家之言的论文和专著,是档案编研文献加工的最高方式(即信息加工的最高形式),为三次文献性档案编研。如北京大学出版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萧超然著)、《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萧超然主编)等。这些作品是从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将可以公布的部分,编研成档案文献出版物,进入市场,实现档案信息共享。随着信息共享,档案的宣传范围和宣传对象更加广泛,人们不用到档案馆查阅,也可以了解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人文精神。三、举办专题展览利用重大的纪念日、重大活动(如校庆、校友名人来访),举办专题展览。这既是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档案宣传的基本形式。这类编研作品利用馆藏声像档案材料和实物,系统地陈列和展示档案史料信息,提供参观浏览的活动。专题展览直观形象、真实可信、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如同济大学举办的“百年卓越工程——纪念同济大学工科创设100周年”图片展,该展览通过100幅展板、千余帧图片,生动再现了同济大学工科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山大学为了纪念、弘扬孙中山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革命精神,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时,学校档案馆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