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接受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摘要:近代以来,我国研究德育接受过程理论较晚。德育接受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体系整合的复杂过程,本文主要揭示和阐述德育接受和德育接受过程的概念,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环节与基本特征。关键词:德育;德育接受过程【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C-0020-02一、德育接受的概念解读德育接受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因为它是一个德育和接受两个名词组成的复合词,从字面上理解是解释德育理念如何被学生接受的意思。要弄清这个概念和德育接受过程如何发生,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基本内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国古代对于德育主要偏重于德行方面的熏陶,国外的德育由于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涵义。例如,有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等。但总体来说,把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归到德育内容中更有利于对德育接受这个概念的理解。接受有收到、看到等意思,也有收归己方所有的含义。文献中解释,接受是“研究人类的思想文化产品与其体认者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是人们对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选择、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的形成受到主体和精神客体的影响。主体,我们从哲学上讲,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它对精神客体具有不同的选择、加工和整合内容。从哲学上的认识论角度来看,接受的本质就是接受的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因素渗透到客体中,即主体客体化。同时客体也通过实践,丧失对象化的形式,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要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或本质力量因素,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德育接受是一个复合词。根据上述对德育和接受的解读和理解,德育接受就是发生在德育过程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是德育接受主体出于德育的需求,对于施教者运用各种媒介传递的德育信息的反应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其实践外化的改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主体根据自身的智力技能要素和精神动力要素,会对德育施教者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接受与自己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文化体系相通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德育框架中,使自己的德育素质得以优化。另一方面,接受主体的选择和整合结果会使信息客体的内容发生改变。这种主客体相互互动的特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接受主体的德育素质越来越高。二、德育接受的基本环节德育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想要解读它,必须把它进行有机的分解。列宁曾说过“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想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陋化、僵化。不仅思想是这样,感觉也是这样;不仅对运动是这样,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我们可以把德育接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接受前、接受、接受后。(一)接受前阶段德育接受前的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施教者和接受者相互了解和互动的过程。施教者是整个过程的实施者,需要对德育教导信息有深刻而系统的理解,需要对教导方向有着坚定的信心,要有足够的能力来计划、组织和实施德育教导。在施教前双方在文化、思想和道德方面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可以有助于施教者根据接受者的不同立场和背景来计划接受过程的方法和内容,这些方法和内容要基于两个条件才能让接受者更快地进入,一是德育信息是否具有社会和个人意义;二是德育信息是否符合接受者原有的德育认知体系。当条件满足时,教授过程中施教者的德育信息会容易被接受者接受并融合。(二)接受阶段这个阶段是决定德育接受过程是否能成功的关键环节。经过前一个阶段的认识和了解,德育接受者进入直接接受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