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的评课稿3篇《最小公倍数》听课有感1听课笔记五今日参加了县小学数学讨论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楚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2.师生共同寻找: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30以内4的倍数30以内6的倍数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假如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其外,老师也非常重视书写格式的法律规范,虽会多花了点时间,也是一种好习惯。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别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特别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劲,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推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常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最小公倍数》评课稿2今日张老师执教的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加、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究与沟通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进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认真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学习。2、鼓舞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老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与同桌合作沟通。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