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觉新——《家》读后感今天闲来无事,把几年前看过的《家》又找出来看了一遍。看后内心颇不宁静,特别是对觉新这一人物,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觉新这一人物,是矛盾的。在成年之前,觉新的生活是过得幸福的。他面貌清秀,从小就很聪慧,很懂事。这对于他的人生而言,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开端:他有自己的理想,要发狠读书;他也有了自己的美梦,梦想着和青梅竹马的表妹梅厮守终生。然而,出生在封建的大家庭中,又身为长子,这一切都让觉新的生活无法想自己要的一样。首先体现在生活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觉新在中学时打算毕业以后在到有名的大学中去继续深造,他还想去德国去留学。然而,实际上觉新到后来不得不肩负起父亲、祖父的重任,放弃自己的理想。后来,封建的家庭甚至又让他失去了爱情。觉新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当他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却受到封建家庭的阻挠。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就点头表示愿意接受父亲的安排。在觉新的家庭中,觉新就像是块夹心饼干。夹在祖父和弟弟们中间。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有什么旨意、决定都要觉新向下传达,并责成他去贯彻执行,而觉民、觉慧对高老太爷的旨意和决定有什么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气首先发泄在觉新身上。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形成了他的作揖主义,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在觉新看来,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两大主义使他暂且过上了安静的生活。最终,在愚昧家族的影响下,可以说他用他的“两大主义”,毁了自己的妻儿。他是一件时代的牺牲品。他眼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渊,却没有丝毫的外在的反抗。即便他的心中曾经有过无数次激烈的斗争,但外表的平静告诉我们:他最终选择了顺从,选择了屈服。矛盾着的觉新接受新思想,却过着旧生活。这可以说是觉新式的两重人格。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第1页共8页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因此,我们说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种悲剧的意味让我读后久久不能释怀,更加耐人寻味。第二篇:家读后感1500字---我眼中的觉新家读后感1500字---我眼中的觉新这是我第二次读巴金的《家》。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喜欢小说中三弟高觉慧,他敢爱敢恨,迸发着青春的烈火,燃烧着新时代的激情。在我心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觉慧占据了第一号人物的位置,不可否认的主角。以至于,我天真的认为《春》、《秋》肯定是描写觉慧在外从事新文化事业的轰轰烈烈历程。第二次,我依然喜欢血气方刚的觉慧。喜欢到看不到他的缺点,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觉慧的大哥——髙觉新。一个我不喜欢但是是巴金老先生塑造的最好的一个人物。觉新,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他,有着金灿灿的光环,年轻的远大梦想。出色的化学成绩,出国留学的美梦,温柔贤淑的梅表妹……这棵新生的树苗,无疑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好景不长,很快,灾难便降临到这位未经世事的年轻人身上。祖父抱孙子的心愿瞬间掐断了他年轻的气焰,他的前程,他的梦想之灯一念之间被浇灭。他,答应了。在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面前,在至尊的祖父面前,在顽固的长辈面前,他答应了,用自己的青春梦换取了一个合格的,“不负众望”的长孙的赞许,这个赞许来的并不怎么美好。在自己的心灵面前,他是一个无能的躯体。他,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屋子里,抱头痛哭,用无声的眼泪为自己年轻的心送丧。此刻,我觉得他好可怜。为此,我还郁郁寡欢了一段时间,我想第2页共8页“听话并非是好事”。虽然,他自己点头毁掉了所憧憬的一切;虽然,我们怒其“不争”。但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面前,这样的悲哀,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