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监调研报告按照局党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阶段的安排,我带领有关处室分别于10月28日~30日和11月11日~14日,两次深入鄂尔多斯市和包头监察分局进行调研。召开了煤监分局、市、旗煤管局、煤矿等部门共计53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就此次调研情况,结合我区煤矿安全生产及监察工作报告如下。一、全区煤矿安全生产的总体评价目前,我国能源探明总储量中,原煤占87%;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能源总量中,煤炭占68%左右。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特点一个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截止2007年9月,我区煤炭探明预查储量达6900亿吨,居全国第一。到***末期,全区产能将达5亿吨以上。煤炭就地转化能力达50%以上。我区不仅成为国家的煤炭生产调出基地,而且是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典范。我区煤炭工业的基本定位已放在又好又快上,又好又快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监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煤矿技改整合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十五”以来,针对煤炭行业存在的矿井规模小、安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全区进一步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对煤炭资源整合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整合,全区地方煤矿由2005年的1310处,减少到目前的458处,减少了65%;淘汰落后产能4216.35万吨,新增产能亿吨以上。目前全区矿井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平均不足9万吨/年提高到约70万吨/年,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105处,占总数的20%,占总产能的70%以上(其中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煤矿16处,占总数的2.6%,占总产能的40%),煤炭开发的布局趋于合理,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科技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全区在整合中小煤炭企业第1页共9页和实施大型资源开发项目中,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更新力度,淘汰落后开采工艺,积极采用机械化开采技术,资源开发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鄂尔多斯市是我区的主要产煤地区,2007年该市产煤1.9亿吨,占全区产煤总量的54.2%。2005年以来,全市开展了以煤炭资源整合为手段,实施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矿资源回收率、实行机械化采煤的三年攻坚战,取得了很大成效,资源平均回收率由25%提高到60%以上,采煤机械化水平由15%提高到75%。目前,全市已有17个煤矿装备了综采设备,18个煤矿装备了高档普采设备,11个煤矿已投产或试生产,今年将有50处机械化开采的煤矿试投产。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更新,全区煤炭资源回采率明显提高。今年1—9月份,全区煤炭平均采区资源回采率为73.6%。(三)煤矿的产量结构变化较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九十年代,我区国有重点、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大体是43:16:42,国有重点煤矿与乡镇煤矿产量相当。到2007年,三种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为66:7:27,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二。现有生产和在建的露天煤矿135处,设计能力24112万吨,占总设计能力的40%。露天开采的规模有较大的提高。(四)煤矿安全监察执法水平有较大提高。20*年10月,国家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组建了煤监队伍,并逐步步入正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阶段特征。一是初创建局阶段。从20*年10月到2002年底。这一阶段,首先将原自治区煤炭管理局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成建制地划移组成XX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又从原大型煤炭企业及从事煤炭专业的政府相关部门转任、考录了一批懂专业的监察人员,成立了四个监察分局,负责监察11个产煤盟市。首次对违法煤矿采取了行政监察,配合地方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整顿关闭工作。煤矿事故大幅下降,死亡人数由20*年的250人降到166人。二是起伏变化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底,监察人员基本配齐,制度进一步完善,体系已经健全,但由于煤矿数量偏多,矿井规模偏小,每年死亡人数在130人左右,下降不明显,而且起伏不定,较大、重大事故时有发生。三是稳定好转阶段。第2页共9页从2006年以来,煤矿安全监察的计划审批、计划监察、电子文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