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看地形图说课稿范文【教材分析】《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地形图的判读为以后学习地形基本特征奠定了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它等值线打下基础。【课程标准】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观看动画、动手找点连线画轮廓,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4、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其中目标2和目标3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加意识较强,但缺乏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中要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老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此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看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假如还是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确定了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其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爱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快速、直接的问题导入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新课,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初发现。2、教学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这一板块我是通过看一看知原理、试一试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征三个环节来实现的。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通过让学生看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的静态图和多媒体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态图,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出示自制山体模型,让学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点,然后试着用平滑的曲线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最后按其镶嵌关系在黑板上画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明确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对比黑板上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想一想,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设计意图:这一学习板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能看懂的、能动手的、能总结的,都让学生来完成,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承转:现在老师知道了这张山的平面图是怎么来的,也知道了这张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指点迷津。朋友告诉我,这张图上标有三条到达最高峰的路线,这三条路线分别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再发现。2、教学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这一板块我是通过学生自学和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具体活动方案如下:把全班分为若干组,老师给每组发一个沿等高线切断的不同的山体模型,让学生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8分钟内完成多媒体上显示的任务,老师巡回指导。届时抽查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各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上台展示小组成果。小组活动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视频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