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工作意见一、工作目标(一)全县煤矿水文地质情况基本摸清;(二)全县煤矿防治水设施设备基本完善;(三)全县煤矿防治水技术管理全面提升;(四)全县煤矿探放水现场管理全面加强;(五)全县煤矿杜绝水害死亡事故发生。二、工作重点(一)把好队伍建设关,确保机构人员满足工作需要1、主体企业。要以文件形式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配备相应的防治水管理人员,将防治水管理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科室和具体责任人。2、煤矿企业。要按要求配备总工、防治水助理、地测副总,分解落实好防治水责任,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专职防治水机构,配备至少3名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防治水管理工作。要成立专职探放水队伍,由防治水机构统一管理,配备至少4名专职物探人员、至少8名专职钻探人员,适时配备必要的化探人员,做好探放水日常工作。按照“机构健全、探掘分离”的原则,防治水机构、队伍必须与其他机构队伍彻底脱钩,严禁防治水人员兼任其他实职。3、资质要求。煤矿矿长、总工、防治水助理、地测副总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经县局考核任命;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水文地质类专业中专以上学历;钻探人员必须经特殊工种培训并持证上岗;物探、化探人员必须经有关部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煤矿井下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全员培训,掌握必要的防治水知识,具备辨识水灾隐患和紧急避险的能力。(二)把好调查勘探关,确保水文地质情况全面摸清1、总体要求。各煤矿要组织开展好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通过小窑调查、地面踏勘、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手段,全面摸清XX县区范围及周边地表水、老空水、承压水等充水水源,导水断层、陷落柱、钻孔、顶底板裂隙等充水通道,以及其他水文地质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按要求完成第1页共6页地质勘探报告(建设矿井开工前编制)、建矿地质报告(转产后6个月内编制)、生产地质报告(生产矿井每5年编制一次)、地质类型划分报告(转产后一年内编制,以后每5年重新编制)、水文类型划分报告(每3年编制一次)的编制工作。2、承压开采矿井:要通过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编制矿井水文地质报告,并按规定审批备案。原勘探工程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未查清的,要综合运用钻探、物探等技术手段,开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井田范围内没有水文孔,或者水文孔未穿透主要含水层的,要按照省市水文地质专家会诊精神,在年底前施工水文孔,摸清主要含水层情况;要积极开展地震勘探,摸清XX县区范围内断层、陷落柱等导水构造情况,为防治承压水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3、受老空水威胁矿井。要通过瞬变电磁等方法,对老空积水范围进行探测验证,出具验证报告,并按规定审批备案。4、水文观测。各煤矿要按要求对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充水因素进行定期观测,及时掌握矿井水文地质动态情况,并做好原始记录。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建立完善15种基础台账,并定期进行修正。要积极推广应用水文动态观测系统、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强水文动态观测和信息管理,努力提升水害防治信息化、科学化水平。5、图纸填绘。各煤矿要在全面收集整理调查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如实填绘5种水文地质图件,并将地表水、老空水、承压水等主要水患情况,认真填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为煤矿防治水和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依据。(三)把好水害治理关,确保防治水措施严格落实到位1、规划计划。各煤矿要根据各类水文地质报告、防治水设计,以及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结果,结合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资源条件、采掘计划,认真编制矿井现采煤层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年度防治水计划,报主体企业审批后,认真组织实施。主体企业要对规划计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落实到位。2、预测预报。年初,各煤矿要根据年度采掘接续计划,在第2页共6页综合各种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各类水害隐患,提出水害分析预测图表;在采掘过程中,要对预测图表逐月进行检查,不断补充和修正,做到年有年报、月有月报、及时下达。发现水患险情,要及时发出水害通知单,通知人员及时撤离。3、防治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