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助学”和“励志”管理摘要:高校实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现行资助体系,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作用,真正实现经济资助和精神激励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索。关键词:高等教育;贫困生;经济资助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8-0154-020引言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资助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使之早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1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功能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国家贫困生资助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向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有偿和无偿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缓解因其家庭经济困难而给求学者可能产生的经济威胁,这是资助政策的主要功能。在现行的各项资助方式的规定中,都把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摆在首位,把经济状况作为能否享受资助的首要条件。激励上进的教育功能。资助除了发挥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外,又可发挥其作为经济手段的激励教化作用。合理的资助可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如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青年学生凭自己的个人信用申请助学贷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自己借钱上学,参加工作后用自己的劳动收入归还贷款,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利于普及金融知识,增强他们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有利于诚实守信等良好道德风尚的树立,有助于改变学生把承担大学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由家庭负担的观念,而树立起“用明天的钱支付自己今天的教育成本”,树立起自己个人也是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之一的观念。使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直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机,树立学习责任感。又如奖学金资助制度,其申请条件与资格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激励,通过奖优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给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参与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常中学习,可以弥补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与学术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交公关能力等。勤工助学活动还可以起到锤炼思想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观劳动、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以感性认识体验社会的丰富性、生动性,感受时代的健康精神与脉搏,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加深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自觉加强思想的锤炼。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功能。教育公平是指青年儿童不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背景等后天因素的差异而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其实质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公平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尽管形式上人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目前人们实际上不可能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有限的机会还需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获取的背景下,免费上学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上学之后,学生作为成本分担主体之一,要求承担部分教育成本,这意味着对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经济要求。这种经济要求可能把那些出身贫寒的学生挡在大学校门之外,使他们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因外在经济原因而被剥夺受教育机会显然是不公平的。学生资助模式作为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