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中生命意蕴的消解与重构[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渐加快,作为改造和提升学生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其生命意蕴不断被消解与淡化,这有悖于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文章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并存现状,提出重新建构道德教育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关键词]生命教育消解重构[作者简介]刘利(197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长春13001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068-03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①而当代社会转型所呈现的独特品质与特征,使现行德育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条件。道德理性的哲学探寻、现代范式的深入反省,以及德育案例的现行诠释,都对“生命关怀”提出了呼唤。因此,以关注个体生命生存和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高校德育应实现生命教育渗透,凸显德育的人本关怀。一、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索解从本质上谈,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的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与接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它既关乎人的本性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一定意义来讲,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其最终都是对人生命活动的关怀,对人生命质量的提升。把生命作为活动基石的德育亦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德育的思考需要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德育应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生命。(一)生命教育使德育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尊重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和价值归依,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叶澜教授指出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②自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离开活的生命体,无所谓生命,也就无所谓道德。因此,现代德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位,去关注和关爱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理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代高校演绎的种种自杀、他杀事件与高校德育的“工具化”,却体现出生命教育内容的“亏空”。只有渗透了生命教育的道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回归人性的内在要求,也才能使学生更加懂得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生命的成长与自由为终极价值目标。(二)生命教育使德育回归“属人的生活世界”如何体现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加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与表达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实现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陶行知曾经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③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植根的土壤,道德是生活世界中的道德,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生命和生活。生命道德教育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对其生命状态与生活状态进行干预、指导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生存环境,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德育回归“属人的生活世界”。高校德育的真谛就是要构建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道德教育范式,真正扭转道德教育缺乏价值引领、德育活动随意性强且效果欠佳的局面。(三)生命教育使德育走向生态化轨迹从哲学上说,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④因此,生态德育不仅关注人际关系,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从生态视角审视高校德育,就会发现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的各种要素合力组成的全面系统。它强调以人为本,崇尚和谐。要想促进生态德育功效的合理形成,就应使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走向德育课堂。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