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摘要:基层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主体,无论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增强创造活力,还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通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关键词: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使命。党的基层组织又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各项要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直接承担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方针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善良的人们对社会生活普遍的利益诉求。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系统。因此,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就需要从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具体的人做起。这无疑需要一个广泛、庞大的工作网络。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就是这个网络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先进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贡献知识成果的重要功能,建设和谐校园对于推进全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具有直接面对、紧密联系着群众的特点和优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能够充分发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具有凝聚人心、引领群众前进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所确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责无旁贷地负有最具体的重要使命。一、全局在胸,善于把握和引导社会主流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首先是要全局在胸,要把所负责的一个局部纳入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党和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虑,与中央保持一致。只有符合全党的大局,不脱离社会的大背景,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偏离主航道,从而才能为整体的社会和谐助推增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当今社会已然处于一个“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交织,希望与风险并存,经济发展加速、结构转型激烈、多元文化碰撞,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大学师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执政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我们将更多地直接面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具体,事情繁杂。这就更需要我们敢于积极正视这些社会现实,带领广大党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正确传达党的理论、思想、声音,正确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的本质属性;积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正确把握和引导社会主流与正气,让群众始终看到方向,看到希望,感受到主流和向上的力量。只有基层党组织把握住了社会主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切实可靠的基础。二、脚踏实地,善于做好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具体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员工、青年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因此,必须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那个局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在实处。(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观念和风气,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支撑,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而高校则是人才聚集、知识聚集的高地,是生产、传播、转移和创新知识与科技的基地。审视当今时代,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迅速增强,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