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初探摘要:本文在明确高校人物档案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档案建设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诸如缺少法规、收集途径单一和编研力量不足等,提出建设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体系的发展对策与途径,力求促进高校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发展。关键词: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体系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潜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2020年xxx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时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纲领指引下,各高校档案馆作为学校无形资产的永久保管地,开始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开展人物档案资源建设,以进一步传承高校精神,凝练校园文化,助力人才发展。一、高校人物档案概述高校人物档案是指在某一领域贡献突出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其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它能够保存和记录学校特定时期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高校人物档案对象比较广泛,既包括高校中教师、科研人员、管理者,也包括学校培养出来的杰出毕业生等,甚至还包括一些与学校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相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高校人物档案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平、传记、论文、专著、译著、笔记、日记、手稿、奖状、聘书、专题报道等。与此同时,档案形式极具多样性,包括文字、图表、声音、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xxx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应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建立和完善人物档案,对于高校提升自身影响、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建立高校人物档案,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高校人物档案中包括很多手稿、论著,其中蕴含着很多学术思想和个人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次,利用人物档案资源来举办专题展览,出版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记、专著、回忆录等,能够展现杰出人物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品质,传递榜样力量,弘扬优良传统,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争创世界双一流大学。最后,高校人物档案资源能够反映学校一定时期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成就,传承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二、高校人物档案建设存在问题近幾年,各高校纷纷建立起了人物档案,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缺少统一法规和人员编制缺乏等,各高校人物档案建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一)缺少法规建设与指导20世纪80年代,国内部分高校就开始尝试人物档案建设。1984年1月,南京大学率先通过征集方式组建“名人全宗档案”。此后,很多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院校也开始制订了人物档案管理办法,开展相关收集整理工作。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原校长王梓坤教授、外文学院刘宁教授、管理学院康仲远教授等一批人物档案,天津大学也收集了大量教授级以上的人物档案。这些高校开展人物档案收集工作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学校挖掘校史文化、开展校情教育提供了资源,也为制订统一的人物档案指导性规范奠定了基础。但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高校人物档案建设一直缺少统一的法规和标准。1994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都将高校档案划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等11大类,其中并没有涵盖人物档案,仅在第一章《编制说明》的第五部分“关于实体分类中几个问题的处理”中指出“关于人物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和其他特殊类型档案的列类问题由各高校根据本办法的上述原则、内容、方法自行决定”。202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没有涉及人物档案这一类别。直至今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也没有出台过关于人物档案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在这种长期缺少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下,建立人物档案多出于各高校的自发行为,导致人物档案建设缺乏体系规划,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基础设施和配备条件不足,缺少发展动力。(二)档案收集途径单一目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