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中的实践研究【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对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形式更加丰富,对其系统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其中增强了主题班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德育思想主题班会【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85-02主题班会,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召开的班级会议,它是一种常见的班会类型。主题班会具有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构紧凑、务实高效的特点,同时具有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增长知识、强化学生政治思想、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作用。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主题班会在中小学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学的主题班会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主题的选定方面,没有把握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融合的着眼点;其次,在确定目的方面,脱离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再次,在班会形式方面,追求花样翻新,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最后,在班会内容方面,大、假,不贴近小学生生活。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够更好地与生活相联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陶行知通过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建立了他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四大德育理论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关键。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教育家与思想家,人们对陶行知的生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育理论耳熟能详,其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随着时代的,主题班会成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但主题班会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似乎缺少一种理论支撑,学术界对陶行知的德育理论与主题班会的结合研究的也相对较少,笔者试图将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运用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中。使得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真正地运用于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中。一、主题班会与实践相结合邓恩远、王玉兰认为“陶行知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生产之道的培养。他办的学校,不论是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培养”。“陶行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劳动习惯,从感性到理性的理解`劳动美化了大地,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改造了自然”的道理。”把主题班会融入到实践中去,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生活德育观,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当代中小学生的主题班会不只局限于死板的思想教育,更多地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中,通过组织学生一起做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食物,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意义。在植树节,组织学生一起种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植树重要性。这种班会能深化学生的实践体会,使学生更深刻领会实践的意义。努力开展实践性主题班会,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国外,人们通常从学生们所熟悉的事件或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并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我国主题班会存在的一个很大弊端,即教师包办,学生缺乏主体性。“包办代替”和“过度预设”使学生成为“木偶”,主题班会不再具有发自内心、真正自我教育的意义。我国很多中小学教师计划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年四季的活动主题,安排好每个环节,可以说计划之细、设计之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