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学案【考试目标】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时代特点: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时期2、诸侯争霸:(1)齐桓公称霸中原:条件:齐桓公任用改革,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打着“”的旗号,北御,南制。公元前7世纪中期,在会盟,成为霸主。(2)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在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称霸中原。(3)吴越争霸:春秋晚期,吴王和越王在南方先后称霸。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1、时代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2、七雄局面形成:公元前403年晋国的、、三家分晋;齐国的大夫废掉姜氏而为诸侯,史称为“”。这样形成了七雄争霸的格局(七雄指七国)。3、争霸战争:(1)齐魏交战,主要战役和,魏国削弱;(2)秦赵争锋:公元前260年之战。秦军大获全胜,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杀伤最多一次战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秦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题型示例】例1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解前思考〗对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春秋争霸战争性质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本题是2000春季高考卷考题,考查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就历史事实而言,春秋争霸主要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夺控制权的战争,而非“尊王攘夷”,打击奴隶制之类;就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言,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从战争双方的目的着眼,而不是关注其“维护周王室统治”“阻碍社会进步”、“推广封建制”之类的作用;本题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就体现在能够用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去正确看待春秋争霸的性质。〖答案〗D〖解后归纳〗关于春秋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例2战国七雄格局定型的关键是A葵丘会盟B城濮之战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D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解前思考〗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解析〗A、B两项是春秋争霸时,齐桓公称霸和晋文公称霸的关键之举。D项是战国时期齐魏交战的重要战役。C项教科书有明确叙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答案〗C〖解后归纳〗战国七雄(1)争霸战争产生的根源①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能力。②政治根源,一是由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二是战国时期大国均势局面的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保留下来的诸侯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增强了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导致这一阶段的战争激烈而持久,直至均势局面被打破。(2)战国七雄争霸的结果说明:①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②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③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史发展。④在人类历史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