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必要准备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这只是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前提,而指导教师了解反思内容,熟悉反思过程,掌握反思方法,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才是培养和训练教师发展性反思能力的基本要件。1.形成反思习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认识和体系的过程。教师能否形成反思习惯是关系到其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速度快慢的关键。教师只有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意义,才能提高对反思意义的认识,由愿意做发展到习惯做。做到这一点,仅靠教师的自觉行为是不够的,更需要一定的外力干预和助推。提高认识,赋予教师自觉反思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教师自觉进行反思的前提。责任感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增强责任感,教师才能自觉反思,把反思与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义务联系在一起,才能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赋予教师自觉反思的责任感应该从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入手。无论是教师培训部门还是中小学校,都应让教师对本轮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使教师站在与教育改革同步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到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由于新课程实施需要对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出革命性的改变和重建,反思本身具有的功能无疑会帮助教师缩短这一改变和重建的过程,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又是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加深理解,会增强教师尽快提高反思能力的责任感。典型引路,增强教师自我反思的意志力。顽强的意志是教师坚持进行反思的保证。反思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反思是把自身作为反思对象,是对自我的剖析甚至否定,同时反思还是一份艰苦细致、劳神费力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持续不断地思考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即使不令人满意或非常痛苦也应坚持不懈,正如杜威所言:“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能有反思的思维。”典型所具有教育性,对增强教师自我反思的意志力具有示范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和方法中,是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的。例如,魏书生、李吉林等教育专家,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展现了一个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可以构成经验型教师超越的思想库。这些典型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例。营造氛围,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气氛是教师深入进行反思的必要条件。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它教师及管理人员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引导、支持与合作。没有这种引导、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将难以深入开展,因此,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大有裨益。学校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就是一个促进教师反思的良好组织形式。2.了解反思内容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较广、涉及的内容较多的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反思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为了便于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将教师的反思范围和内容简化为三类。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常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果等的反思。教育反思。是教师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结果等的反思。教育理念反思。由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植根于他的经验、习惯、意见或者仅仅是印象之中,但它却对教师的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是教师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所以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更有助于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教师行为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行为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相互性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