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听觉>教学设计密山市实验中学刘建国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②.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③.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2.能力目标①.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③.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④.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②.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重点①.耳的结构与功能;②.听觉的形成过程。五、教学难点①.内耳的结构及功能;②.听觉的形成。六、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七、教学设备①.“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②.“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③.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④.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⑤.CD播放机及CD碟片。八、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随即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教师问:“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复习完毕,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师:“你们知道这张碟片中灌制的是乐曲还是歌曲?”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碟片”。学生回答:“看到的。”学生回答:“用眼睛看到的”。并简述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非常兴奋,精力很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非常巧妙、非常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接提问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随后老师把碟片放入CD播放机中,轻轻一按“play”键,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优美的音乐声。教师不失时机地插问:“这下你们该知道了吧!是乐曲碟片还是歌曲碟片?”“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怎么听到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二)新课学习教师演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课件)”并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完毕)教师组织全班互助学习:要求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发言人,小组发言人提出本I学生猜测、议论。学生注视老师的一举一动,神情专注。学生听到乐曲声,脸上露出笑容。学生齐声回答:“知道了,是乐曲碟片。”“听出来的。”、“用耳朵听出来的。”学生好奇地观看,不时低头看教科书上的图。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新颖好奇的引入,拔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这一步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一改“讲解—讨论—交流”的套路,注重了实效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龄人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为了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可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答对1题小组加10分,看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最多、准确率最高。同时为了鼓励小组提出问题,凡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加20分。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