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语文教学的春天里一心中心学校张秀玲作为一个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我也一直关注并思索: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关注过窦桂梅、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李吉林,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在对他们高山仰止的过程中,从他们发展的旅程中,从他们留在语文教学园地的泥土里的温暖而坚实的脚印里,寻找着他们成长的核心因素。成尚荣先生说:“语文教学改革永远是一个过程,但只要真正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就一定会永远站在春天里。”可以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伴随着高效课堂构建的漫漫长路,我在理念和行动上不断地追逐着梦想,希望自己就站在语文教学的春天里,采摘最嫩绿的春茶,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沏一壶香气氤氲的好茶,让他们徜徉在如春天般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语文课堂,从而高效地吸收语文养分,和谐健康地成长。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会使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是的,有个性的人,无疑是有人格魅力的。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很是赞同,我也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方面是表现得很突出的。可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却发现原来自己的教学思维仍然是那么的循规蹈矩。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我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找出课文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学习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例如在第一段我指导学生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的精神,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等词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说到孔子为了求学步行几个月才到达目的地时,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大家都被孔子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打动。抓住这个契机,我对孔子这种高尚的求学精神加以了渲染总结,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我想此时孩子们的情感已经被激发,这时候指导他们朗读这一段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正当我准备让大家好好的品读这一段时,我突然听到前排的一个学生在小声嘀咕着:“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听到这种评论我震惊了一下: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能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吗?”他可能觉得自己说错话了,望着我迟迟不敢开口。好半天,他嗫嚅着说:课文里说孔子为了求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几个月步行找到老子,孔子为什么要步行浪费那么多的时间,他这么好学,完全可以坐马车快点找到老师,这样争取了时间,不是可以学得更多吗?”何等独特的见解啊!我陷入了深思中,虽然这不是我心里,也不是课文中所要得出的答案,但这样的一种认识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啊。别看孩子们小,其实他们的感情比大人还敏感,还丰富。是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融入童心,聆听童声。挖掘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其实阅读本是一桩十分个性化的事情,离开个性体验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如果缺失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以老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文学的再创空间就会消失殆尽,文字的感染力量就会荡然无存,语文的诗意就会完全失落。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引入作品创设的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品尝体味获得直接真切的感受,为自己构建一个通向理解的平台。只有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散求活,变角求新,探幽求奇,创新求异,学生才会有与从不同的体验,有自出机抒的发现,有独树一帜的见解。阅读教学才会春意盎然,诗意葱茏,生机蓬勃。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