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的意义何在一提“国学”,我们学生脑子里就天生一种偏见和误解。似乎就是孔孟之道,子曰诗云之类的“之乎者也”,于是满脑子反感厌恶。认为它们是腐朽落没的,于当今21世纪的社会绝无半点裨益,惟恐避之而不及或除之而后快。其实何然?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就此,我们可以统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统称罢了。当然了,如果我们都承认中华文化之悠久博大,那么“国学”理应如此。“国学”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狭义上讲,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四部而已。此四部又以“经”为首。现对这四部一一简介。经部:儒学经典,俗谓“四书五经”。其中《周易》,亦叫《易经》乃“百经之首”,可谓中华文化之源头。对国人的影响深远难尽啊!史部: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其中,《史记》对后世影响极大。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这可就数不胜数了。集部可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国学”内容主要包含的是思想和观点。就是一些教人如何做人,守规矩。中华民族的所有优良传统也从此演化而来。但这些思想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科技知识是少之又少,虽亦有“四大发明”,也只是在片面的应用方面,对其只有个定性认识,毫无量化,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于是千悲万叹,近代科学未曾诞生于我们这古老悠久的文明大国。实让人反思啊!国学虽也分为社会国学和自然国学。可十为可惜的是自然国学在当时不为世人所重视,以致中途夭折。其实墨子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一个大科学家,他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体现,他是一位很重视实验的科学家。他的著作中包含着众多的科学知识,像一些光学,力学知识。这可都是中国一直以来所缺少研究的方面,可以说,这里蕴含这中国近代科学的主要元素。国学也是精华和糟粕同在一体的。我们当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态度和做法。“国学”的缺陷也在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自汉独尊儒家时起,它的痼疾也便成长壮大,日盛一日。传统思想文化偏重于人文社会的建设,以及人格心灵哲学,对自然界的探索因受“顺其自然”的思想影响过深,而成就不大。例如,我们很早就有了四大发明,但却没能够早于西方形成现代科学的基础,以至中国的现代科学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从西方引进的。这不能不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此,人为拔高“国学”的地位,期望借此来“脊续文脉”、“重塑民族之魂”、“来扭转社会风气的趋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恐难做到。毫无疑问,儒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思维习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毫无疑问,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何我国多的是待人处事的学问,而对自然现象研究得极度缺乏呢?中国人擅长整体综合思维,而西方则善于分解分析思维。为何?五四新文化运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自我否定,文化大革命又一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为激烈的“革命”式否定。虽说采取的方式方法不见得合适,但是人们希望摆脱传统文化中落后过时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迫切心情是强烈的。为此,我们的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有人提出“重估国学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