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郑愁予一、导入: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这是表示闺怨的作品,我们称之为闺怨诗。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是当代的闺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这首可爱的小诗流传甚广,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轻巧清隽,美丽凄婉的小诗。二、名词解释: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主要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食指,芒克……主要代表作品: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履历》、《白日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四月的黄昏》、《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的《弧线》、《你和我》、《一代人》、《感觉》;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的《诺日朗》;江河的《纪念碑》……三、简介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因《错误》《水手刀》等被称为“浪子诗人”(见《教案》P19——“3.郑愁予其人其诗”)。四、整体把握诗意。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2、简要分析诗文这九行小诗共分三节第一节(前两句)我骑马过江南,自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江南——为凄美的爱情故事的展开铺设了背景莲花——“如莲花的开落”—佳人等待时间之长久—容颜在等待中憔悴衰老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第二节(中间五句)全写我对她的想象东风——柳絮心爱的人仍未归来,她丝毫也未感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在阳春三月里内心所感受到的却仍旧是那冬的凄冷。城封闭、小小、寂寞。内心如这小小的、寂寞的、封闭的城一样,独自忍受着漫长的孤寂与清冷青石的街道青石的街道渐渐“晚向”,揭起一幅寂寞小城的暮景。人迹渐无,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个漫漫长夜。跫音——春帷听不见心爱的人归来的脚步声,已是春光烂漫的三月天,依然无心拉开自己的窗帘。窗扉窗扉紧掩—屋子寂静—空气沉闷内心的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第三节(后两句)从想象回到现实美丽的错误我从她的窗前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这一切对她来讲无疑是美丽的。然而遗憾的是“我”只是个过客,并不是“归人”,一颗热切的心立刻又变得极度地悲伤失望。这仅仅是一场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