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的几个技术性问题(一)、要清楚高效课堂的指标是什么?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基于此,目前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五还”:一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讲授、启发、点拨和组织教学的时间原则上限制在15分钟内,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二是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三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哈佛校长曾经说过:任何有问题的事件都具有典型性。错误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有位老师在上课时特意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说错。四是把评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裁判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发表感受提意见,也可以评价他人,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五是把学习、认知、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分析、解决的问题,就鼓励学生去分析、解决,教师不能包办。学生通过“思考”“习得”和“探究”等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亲历亲为,获得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最终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不用老师教而自能学习”的目的。美国科学课《蚯蚓》,教师端着一盘有许多蚯蚓的瓷盘,要求学生夹一条蚯蚓到他的桌子上。学生满地抓蚯蚓,教师说,你们怎么花这么长时间抓蚯蚓呢。教师还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夹它的头吗。要做到“五还”,就必须致力于“两提高”: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二是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创设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做到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调动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目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只要设计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我们许多问题都是无效的,浪费了时间的。一堂历史课,教师提问,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战况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估计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但这个问题的价值如何?需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去提问呢?我认为,这个问题缺乏问题的深刻性。学生根据课本完全可以理解。有一堂语文课,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天下会怎么样呢?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值得商榷。虽然这是一个开放题,但我认为,它的目的性不明确。这个问题的解决既无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无助于理解荆轲形象,也无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回答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里面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任务。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某教师非常投入,但学生不投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