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来讲,三年级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要开始学写作文了。虽然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开始练习写话,但那只是一、两句简单的句子,或是一个简单的段落,只要求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即可,不做太高的要求,是为三年级的作文做准备的。而一篇完整的作文不是一、两或是一段话那么简单,需要考虑到谋篇布局,考虑到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自己的衔接,还需要考虑句子的生动、优美。但要做到这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常听到学生“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话语。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交给学生一些写好作文的方法,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一、先让学生学会“赏”,然后去“仿”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我们便教学生先学习去“仿”。课本中每篇作文前都有一篇范文,我们便以此为例教学生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模仿别人的语言,希望学生能通过“仿”写出好的作文来。教师的一个“仿”字说得轻松,可更多的学生却并不会“仿”,因此往往仿写出来的作文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要么失去了真实性,失去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要么是整篇照搬,只改几个人名或地名,没有几句是属于自己的文字,改变了教师本来的初衷。其实“仿”是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教学时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只是学生并不能领悟所仿作文中的精髓,不知道该仿什么,该如何去仿。因此,我觉得,在要学生去“仿”之前,要让学生学会去“赏”。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在教学生“赏”,如:比较两个句子A:①他跑回家来。②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来。哪句更好,好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到第二个句子中的“兴高采烈”写出了人物的神态、心情,从而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B:①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②小鸟在枝头唱歌。第二句话把小鸟当作人来写,把小鸟的叫声说成是在唱歌,从而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比较句子就是一个“赏”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懂得原来在句子中加入“缓缓地”、“蹑手蹑脚地”等修饰性的词语,或把一个物体想像成另外一种物体(比喻)、当作人来写(拟人),会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在作文是就会不自觉地加入这些元素,那学生就“仿’成功了。此外,教学中帮学生分析课文也是一种“赏”,这次赏的是别人的写作方法。如:《北大荒的秋天》书后习题文中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第四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以“节日的大街热闹非凡。”为开头写一段话。练习写话前我们要先让学生明白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采用的是什么习作方法。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一自然段是以“原野热闹非凡”为中心句,下文通过具体描写大豆、高粱、榛树叶子来体现“原野热闹非凡”的。学生明白了它的写作方式,仿写起来就轻松多了。否则,学生一头雾水,怎么仿也仿不出来。我们让学生学会了“赏”,学生便能明白别人的作文好在什么地方,也就知道该如何去“仿”了,仿起来也就更到位了。二、指导学生搜集阅读材料,并使用好这些材料读书是作文的基础。胸无点墨,怎能下笔就成文呢?三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限,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篇优美的作文来,就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光读还不够,还要积累、吸收,否则,读再多书也不见得能写出好的作文来。积累有多种方法,可以背诵,也可以摘抄文章中的精彩章节。人的脑子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看过的优美的词句都背诵下来,我便鼓励学生将自己读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摘抄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按类摘抄,例如按人、景、物等类别归类,写人的又可以按儿童、成人、老人或其他方式归类,写景的可以按季节归类,这样便于学生在使用时查找。积累了就要鼓励学生在作文时使用,不使用等于没有积累。作文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加入所学的古诗、名人名人等,允许学生拿出自己的摘抄本,把自己所需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自己的作文更加有血有肉。一个学生就曾在她的作文中加入了这么一段优美的文字:“登高远望,那银装素裹的山群延绵起伏,就像大海里卷起的一层层白浪。碧油油的嫩草里,野花探出头朝着温和的太阳微笑。微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在夕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鱼鳞、像碎金,使人心旷神怡!”这使她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