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 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得博士桂冠,但这并不阻碍她成为名闻遐迩得学者。她享有“盖世奇才”得美誉,精通近 2 0个国家得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 高得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得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得“活字典”“教授得教授”。 36 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讨论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得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得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 终恪守着民族得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得历史,这个民族得文化就绵延 不绝。”在严酷得抗战环境中,陈寅恪坚韧地为后世留下了她对中国唐代历史得系统讨论。“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得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得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得《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 时,给予了异乎寻常得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得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得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 出得,她提出得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得观点,远比以往发表得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醉于学术讨论得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讨论所二所所长一职。她说:“我得思想、 我得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得王国维纪念碑得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得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得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她和王国维在内得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假如没有独立得精神、自由得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讨论学术。在 这个意义上,她说:“我要请得人、要带得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得学 生。” 晚年双目失明得陈寅恪耗费整整 10 年时间完成 8 5 万字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得书,展示了百年中国得一位大学者得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得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她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视得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她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得历史,以百科全书式得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她取得得学术成就却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