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巩固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答案D解析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时间和新设的专门学院。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即将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项符合题意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落实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刘少奇积极倡导()A.义务教育B.“两种教育制度”C.素质教育D.学前教育与大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答案B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刘少奇提倡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度。3.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革”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年~至今)答案C解析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幻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漫画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处在一种极“左”的状态之下。4.(·山东学业水平测试)“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A解析“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因此A项正确。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项是在198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5.下图摄于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喱村垤玛小学。因为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画面上的儿童可以用什么法律,来保证当时自己的最大梦想——读书梦想的实现()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法律保证”可以明确答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6.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能力提升7.山西省方山县有个圪叉咀村,村名源于那里七股八叉的山坡。这里由荒无人烟到如今已经建成一个绿树成荫、果实累累、丰衣足食、山川秀美的小天地。村里最好的房屋是学校白天孩子们读书,晚上村民们学文化,形成学习型的小社会。该村的变化最能说明()A.要想富,先种树B.要想富,先修路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优先发展教育D.村民们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使村庄变美、变富,体现了教育在推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A、B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仅是对材料的概括,未体现“变化”说明的问题故C项正确。8.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③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答案C解析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是在1973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