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1欢迎下载《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二、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精品文档。2欢迎下载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四、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译文: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精品文档。3欢迎下载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