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种基础研究带来大量的回报。但作为工业实验室,无疑是以赢利为目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市场。贝尔实验室的光子和电子技术研究部主任G1布隆德尔(GregBlonder)曾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市场,那么你的目标将会是很可怜的。”但又不能轻视基础研究而全面转向市场,那样做将是急功近利的和短视的,不仅会使技术源枯竭,而且在贝尔实验室像晶体管、激光、卫星通信和光通信等这样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也难以产生。因此应该将长期性研究和短期性研究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从而在理性和功利间保持必要的张力。41深入探讨科研管理方法,为培育我国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提供土壤贝尔实验室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其原因是多向度、多层面的。从科研管理来看,相对而言,我国科研体制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是观念性的,如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有些则是操作性的,如给研究人员充分的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度;对全业R&D部门来讲,则有必要寻求与大学联系具体的方式和渠道。贝尔实验室科研管理的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所有研究单位都可以照搬。然而,贝尔实验室毕竟培育出来这么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又是奖给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刘新彦(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科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诺贝尔奖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当我们置身这个殿堂仰望诺贝尔奖之项背,慨叹那些引领时代风骚的科学精英们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时,当我们因此而反省我中华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落伍时,我们的量尺迅速地测出了我们在经济基础,科研体制,基础研究,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在找出了国力和体制的症结之后,我们是否也足够地重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在个体精神品质上的特征呢?这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上述诸种差距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因,那么,个人的精神特质则是内因。你可能无法选择和把握外部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职业乃至生命的人来说,却可以承担起个人的精神品质和科研道德的责任。倘若我们找到了并正视这个差距,也就找到了自己学习和改进的可行方向。那么,在科学前沿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呢?不妨先看看江崎先生提出的原则。诺贝尔奖只钟情于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的英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原有体系上如何形成新的突破?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於玲柰说“:科学就是理解自然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自然界本来都具有合理的结构,要带着理性去探索它,要带着疑问进行逻辑思考。”江琦先生归纳了5条原则:1.不被经验束缚,怀疑一切。2.不迷信权威。3.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主地进行取舍选择。4.为捍卫自己的科学观点,敏锐的感受力,有捍卫这种独立性的勇气。江崎先生说了五条,其中四条都在强调着这种独立自主的人格气质。这种人格力量说到底,是一种对科学的热忱和忠诚。可见,研究新问题难,敢于质疑权威,在孤立和寂寞中坚守自己更难。顶尖的学术成就要有强大的人格支撑,我们若只着眼在学术研究上找差距,忽略了这种学术人格的培养磨砺,问鼎诺贝尔奖便失去了内涵的支撑。回顾我国近年来学术界的浮躁风气,甚至名牌大学教授也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不禁使人堪忧。而独立人格的沦丧必然导致科学研究的低迷。此风不煞,我国离诺贝尔奖绝不会仅一步之遥,而是相距甚远。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还要有对这种人格恒定的坚守,即为了科学事业不为外物所动的定力。由此,又形成了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所具有的另一个精神特质———耐得住寂寞。去年,首次来华访问的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沃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科学家很优秀,只要能静心从事系统研究,就有希望走在世界前列。”把“静心”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沃克博士嗅到了中国科学界一点浮躁的气味。沃克说,他所在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自1929年以来已20多次摘取诺贝尔奖桂冠“,我们的主要经验就是潜心研究,不急躁。”关于静心,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奥地利动物学家佛里希因其在蜜蜂语言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通过长期艰苦的实验和观察,说明了工蜂借助舞蹈将采蜜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