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周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主张立法为民.强调有法可依.关注法律实施.重视赏罚并重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广精耕细作.推动社会转型.抑制土地兼并.改变地租形式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2/76.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此社会现象是().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7.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人物言论事件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魏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迁都洛阳唐太宗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开创三省六部制明太祖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建立内阁制度....8.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加剧了皇权的衰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9.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北宋孱弱的愤懑.对北宋改革的迫切10.“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市易法11.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1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3/7.(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13.列宁说:“年月日,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这句话肯定了沙皇().彻底废除了俄国农奴制.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巩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提升俄国人民生活质量14.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雇佣的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些现象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