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物联网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及发展策略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随着其在交通、通信、安全、消防等诸多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警务模式深刻变革,必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公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一、公安物联网的来源及其发展状况公安物联网是一系列智能技术与传统警务工作集成、融合与应用的平台,是物联网领域最具现实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大项目,是集高新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一)公安物联网的来源。公安物联网发端于物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提出,也被称为传感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单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二)公安物联网的应用。在公安工作中,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业务系统已率先应用于证件防伪、安全控制、交通管控、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警务领域,在涉人、涉车、涉物和重点场所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涉人管理方面:有超过10亿数量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增强了证件防伪性能;采用物联网技术在门禁控制、会务保障和权限管理上的公安系统已普遍应用;利用警员(车)定位技术,实现了警力动态调配和合理布置。在涉车管理方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专用微波短程通讯技术等为涉车管理提供了高第1页共8页速采集、全景动态监管等技术手段。目前,基于无源射频识别技术,上海建成了世博会园区车辆管理系统、营运车辆管理系统,南京建成了特定车辆管理与治安防控体系,通过在车辆内安装射频电子装置作为车辆的电子身份镜像,使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与动态运行信息(时间和道路空间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车辆运行信息自动采集、交通需求预设、路网资源分配管理、交通流量自动统计、车辆运行状态回溯和取证等功能。在涉物管理方面:通过安置电子装置,自动化记录物资的存储地点、物流状态、出入库记录和使用状态,具有违规预警和追查回溯的功能;利用传感技术,对大型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检材建立电子档案,对大量物证进行准确记录和快速查找,提高了案件办理的效率。在重点场所管理方面:在金融单位、治安防控场所等重点场所监管中,使用带有温度、烟雾、湿度、加速度、行为分析等传感能力的技术系统,进一步加大了警务监管力度,使公安监管的信息获取方法和覆盖范围发生重大变化。(三)我市公安物联网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市结合全国数字化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和公安信息化建设,将物联网技术与现有警务工作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市、县、派出所三级联网视频控制平台75个,在重要路段、卡口和场所安装各类视频监控探头达10万余个,并与公安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初步实现了一键调录像。依托pgis平台,研发交通智能卡口、消防辅助决策、出租车gps定位分析等18个项目上线运行,实现了车辆全时监控,火情图上掌控,重点路段智控等功能。为所有警务站民警和110警车装备了gps系统,提升了扁平化指挥效能。结合奥运安保、60周年国庆安保,为基层公安机关配备摩尔探测仪100余个,提高了危爆物品识别能力。加强市、县两级公安监督信息中心建设,在全市基层所队、窗口单位等629个场所安装了2715个视频监控探头和546部(接警、投诉)电话录音终端,为一线执法民警配发同步录音录像设备3190套,在打击犯罪、证据固定、执法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等等。尽管物联网相关技术在公安工作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搭建统一的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