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作文素材: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感想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感想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从小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童年充满了苦涩。但在记忆中,张家场村的每一户人家对他都十分关怀,时常用馍馍、沙枣和旧衣服接济他,使这个过早丧失父爱和母爱的孩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乡亲们的关爱。他难以忘记1964年入伍的那一天,全村老少一起出动,把自己送到公社驻地,有的殷殷嘱托,有的泪眼婆娑,有的一个劲把鸡蛋、瓜子往他口袋里塞……入伍的路上,张连印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回报生他养他爱他的故乡。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张连印具备了执着上进的品质。在部队期间,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军体、射击、战术等训练科目,他都是拔尖的,到1983年,年仅38岁的他就担任了副师长。直到58岁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的职位上退休,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表现优秀。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退休后究竟怎么过?是在大城市过清闲的生活,还是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张连印毅然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记忆中的土坯房都变成了大瓦房,乡亲们依靠煤炭资源的优势也都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这让张连印打心里兴奋。但村里恶劣的生态环境却没有改变:由于地处塞外高原上的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沙危害严重1000口人的村子,周围的荒山荒坡面积就达到1万多亩。想到党和国家正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张连印暗下决心,一定要再做点事情,报答党和部队对自己的培育,回报家乡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而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正是家乡建设的当务之急。他把回乡植树造林的想法告诉妻子和子女们后,家人担心在农村生活和医疗都不方便,劝他不去为好。张连印仔细地给家人讲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讲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全家人都被他说服了,感动了。2024年7月办完退休手续后,张连印带着妻子回到老家,住进堂弟家中,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征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感想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不懂就学,他拜专家为师。经过现地调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的难题解决后,张连印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从2024年春季开始,他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准备。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连印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张连印又不辞辛劳,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总算解决了资金问题。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接下来,就是上山植树了。张连印在荒山上盖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如今,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左云县的海拔和纬度较高,4月,温湿度正合适,栽下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后很快就能发芽。”谈起种树,张连印早已成为行家。3.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感想荒山、铁锹,风沙、日晒……塞北左云,雁门关下。年复一年,”老兵”用生命的年轮,把荒滩变为绿野——樟子松、云杉、杨树、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退休18年来,“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