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弘中学历史学科系列微课程青年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青年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青年毛泽东诗词语录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于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如蔡和森和萧子升等。从此,开始了他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1914年起,毛泽东在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求学生涯。湖南第一师范坐落于岳麓山旁,临近湘江。所以,毛泽东和他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去登岳麓,游湘江,畅谈人生之抱负,尽显少年之风流。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合影1919年11月,与父亲毛贻昌(左二)、堂伯父毛福生(右二)和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初入一师的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特别是凡事从不坐而论道,而是躬事实践的实干作风,赢得了杨昌济、孔昭绶等老师的厚爱,学贯中西的杨昌济更将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几位卓异不凡的学生一道,引为入室弟子,悉心教授,使毛泽东的思想、学识各方面都得以飞快成长。杨开慧之父,也是毛泽东的恩师。他对于毛泽东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民国之初的中国,正是多事之秋,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同学们一道,投入了抵制21条,反对袁世凯复辟。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开始主动跳出书本学习生活,兴办学刊,徒步考察湖南农村,主办工人夜学……在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毛泽东接触了社会,锻炼了能力,他的人品与才能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认可,在全校人物互选中,他得票第一。1918年7月14日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宣言提出“由强权得自由”的号召,主张以平民主义来打倒强权。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努力追求真理;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实行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共创新民学会。在共同的学习与课外交流中,认识了杨开慧。于是纯洁无瑕、如诗如画的爱情开始在青年们心中悄然萌芽……•杨开慧,名霞,字云锦,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于1920年底在长沙与毛泽东结婚。•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杨开慧与儿子岸英、岸青于1924年在长沙合影。•杨开慧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红颜知己,她为毛泽东生下三子,她理解毛泽东的事业,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她跟毛泽东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毛泽东一生的感情中,只为她写了几首词。•毛泽东晚年怀念她的结发妻子,写下了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那“骄杨”二字真是表达了毛泽东无限情意。《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飏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杨开惠的遇害并没有阻碍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最终他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的新中国。开国大典启示1.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实践2.关心国事,心系国家3.敢于担当,富有责任心启示毛泽东作品《沁园春·雪》谢谢观看制作人:谭志勇工作单位:株洲市景弘中学QQ:305672890联系电话:13973390226背景音乐:《红旗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