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意画教学法孙健心灵是想象的翅膀,心灵是创造的天地。心灵是情感的世界,心灵是智慧的源泉。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写照。心灵,看不见摸不着,确实实在在地存在。心灵,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思维,是它科学的提法。而创造性思维是心灵世界的灵魂。儿童画画儿不仅用手画,更要用心画。因为只有手没有心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儿童的心纯真自然、天真浪漫、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能与万物相通。儿童画的不仅反映眼中的世界,更要反映心中的世界,两者合而为一,才会产生艺术的魅力。艺术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把生活中的真实转变成艺术的真实。儿童画的特点是既“像”又“不像”,“像”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的“母体”,“不像”是基因于心灵的“父爱”。它是生活与心灵相结合的新生儿,让儿童画自己心中的画,保护儿童画的“原态”。这样的儿童画才是发自儿童本心的绘画。所以,儿童学画不仅画形象,更要画想象。不仅画眼中的世界,更要画心中的世界。一、艺术是一个双面镜我们所看到的红日、白云、蓝天、碧水只是大千世界的表面现象,在这个表面现象的背后是否还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我们眼前的世界,物理学家称之为物理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生态世界,哲学家称之为本体世界,艺术家称之为眼中的世界,心理学家称之为心中的世界。那么,在这个眼中世界的背后是否真有一个本体世界?我引用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三个人,坐在庙里聊天,他们看着庙中旗杆上迎风摇动的旗幡,争论不止。第一个人说:“这旗幡飘动得多美啊!”而另一个人说:“这不是幡动,而是风动。”两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了事物的真相,所以“风动”“幡动”“幡动”“风动”争论不止。这时第三个人说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一下子把前两个人镇住了。前两个人看到只是外境或者叫外因,是皮毛,而第三个人一语惊人,看到的是事物的内境和内因,是根本。外境是内境的写照,这就是眼中世界与心中世界所感悟的不同层次和境界。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你被环境牵着走呢?还是你牵着环境走。是做画的主人呢?还是做画的奴隶。许多高境界的画家,超越了事物的表象,不画眼中世界,而画心中的世界。用自己内心的理解画他对艺术的感受。这时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融而为一,就产生了艺术高层次的追求。从现实世界走向心象世界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认识,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跳出了生活中的真实,就顿悟了艺术的真实。如果说世界是艺术之父,那么心灵则是艺术之母,艺术不仅要反映眼中的世界,更要反映心中的世界。让孩子们用充满智慧的心灵,再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用美的原则再造一个新的生存时空,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神圣使命。儿童画妙趣横生。妙就妙在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或叫“意似”。这种意象式的造型,顺其自然、大胆自由、夸张变形,才是艺术的本真。然而,长期以来,狭隘的视野和封闭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谁画的不和生活中的东西一样,那就是“不像”、“不真实”。岂不知艺术是一个双面镜,它不仅反映眼中的世界,更反映心中的世界。这里观念的不同,结果必然不同。儿童画要把眼中的世界,变成了心中的世界,那么,这个构思可以创造,造型可以创造,构图可以创造,色彩也可以创造,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儿童画无拘无束、幼稚天真、自由浪漫、奇思妙想的可爱之处,这才是儿童画中最美妙的地方。自从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历代画家都遵循这一理论。然而,师造化者多,得心源者少。对此观点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人。一种人在表现生活中求感悟,他们以客观生活为榜样,他们只注重眼中的世界,注重观察,注重生活中的真实,这种人追求艺术的真谛遥遥十万八千里。另一种人重视心中的世界,在感悟生活中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情感,以主观有我意志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心中的世界和艺术的真实。那么,十万八千里,也仅仅是一个“跟头”而已。前者是渐悟派,而后者是顿悟派。二、怎样学会用“心”画所谓用心画,就是想着画。那么怎样想呢?想象是想出来的形象。想象从不合逻辑开始,经过有逻辑的描述,达到超越逻辑的目的。这里分再造想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