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误导”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老师,应该尽量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以免“误人子弟”!但笔者发现偶尔有意“误导”效果奇佳。在此,我谈谈我对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有意“误导”这一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一.有意“误导”的说理方法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智者为了成功说服他人而巧妙运用有意“误导”的说理方法,例如,三国时曹操欲吞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欲擒故纵道:“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长曰大乔,次曰小乔,”周瑜听罢大怒,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在这里,假如诸葛亮并不是层层“误导”,而是直接对周瑜说:“我们联合抗击曹军!”那么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未必会那么顺利为周瑜接受。那么这种说理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二.有意“误导”在思想品德课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意“误导”就是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授课过程中,在学生容易忽视或容易产生错误之处不露声色地有意识地按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引导,直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反思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得到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意“误导”,并非是要“误人子弟”,而是通过“正确—错误—正确”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得到比原来更高层次的正确的知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1.有意“误导”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正确和错误是一对矛盾,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认识的历史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往往呈现为“正确—错误—正确”的曲折过程。佛路得说:“错误常常是最好的老师。”夏.罗伯特也认为:“错误就是财富,错误使人领悟。”有意“误导”是有意识地按学生的错误思路去推理,推理的结果势必引出错误的结论,当学生惊呼上当之后便会重新回顾推理,校正认识,找出错误的缘由,对整个问题去伪存真,全面剖析,从而使正确的认识及结论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2.有意“误导”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意“误导”往往是在学生容易忽视或容易出错的地方由老师装傻扮懵,顺着错误的思路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得出错误的结论,直至错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对老师的结论产生怀疑,学生在这种怀疑心的支配下积极思考、追根求源、各抒己见、自阐其理,并最终发现老师的错误,这时老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及时肯定、表扬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学生的角色由“被教者”转变成主动的“发现者”、“教育者”和“聪明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3.有意“误导”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信心长期以来,“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盲从老师、依赖老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和自信心。而在有意“误导”的教学方法中,通过老师有意犯错让学生对老师的结论产生质疑,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地思考进而否定原来的结论,得到新的正确的结论,让学生觉得“自己有时还挺聪明”品尝到独立思考、成功发现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4.有意“误导”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从前,有一个少年非常顽皮,经常寻衅生事,屡教不改。一日,这个少年看见族长路过,他竟然带着一班伙伴喊叫族长的绰号。族长非常生气,但他没有责骂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走到这个少年身旁,摸出一把糖果递给他,说:“孩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