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改革开放鹤壁市浚县善堂一中:李树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二、能力目标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3.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通过广州、厦门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改革开放的实质,难以理解课本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是哪次会议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教师引导下从时间、内容、意义三方面简要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讲授新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百业待兴,那么,哪个行业最重要?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展示材料一: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就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安徽凤阳小岗村发生了这样一幕:材料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各位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师: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最为壮观的一页。这艰难的第一步,带动了全国亿万农民的脚步。可是,为什么当时社员们要立下如此悲壮的契约?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要是说当时人们认为只有公有化才是社会主义,而人民公社并没有促进生产。展示材料三: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想一想: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会在全国迅速推广?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思考回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计划经济下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的弊端;农民承包了土地,有了生产自主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根据城市的需要、工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办企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从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