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手”时就“不出手”凤翔县彪角镇中学许红强有次培训的时候,一位老师很形象的说:高效课堂的精髓就是“老师打死也不说”。话虽然说得简单,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不无道理。我已经是站了20多年讲台的老教师了,想想前边走过的教学生涯,感受着教育形势和学生的变化,心里有很多的感慨。也许是时代的原因吧,以前的教学中,自己只要深入的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的流程,凭着自己饱满的热情和课堂的激情,上课也是得心应手,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可是逐渐地,自己感觉上课越来越吃力,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不高,有时候自己觉得都好像沉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但是看看学生,还是心不在焉的样子,如此下来,教学的成绩也逐渐下滑了。因此,自己深切的感受到,原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环境和学生了。《百家讲坛》栏目的“铁嘴”纪连海老师,谈起他的课堂曾感慨:讲得天花乱坠,学生难免昏昏欲睡。“铁嘴”的高端表演尚且遭遇学生的冷淡,我们普通老师倘若不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更将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是到了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了。高效课堂的教改试验,就是要求老师要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成为主角。高效课堂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离开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不管是一桶水还是大湖大泽,你浇的都将是许多的塑料花,永远不会开花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的领悟到教师要会“不出手”。在好几次听课时,我看到,在教学展示的环节,老师请一位学生板演并同时进行讲解,感觉学生说得挺好。可我仔细观察却发现:学生板演讲解的时候,教室里竟然没有几个听讲的,同学们多在各忙各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说来也简单,原来在这位学生讲完后,教师又把这个问题题讲了一遍。教师讲得自然好一些,也更清楚明了。常此这样下来,学生们会想,既然老师一定会再讲一遍,那干脆等最后听老师讲好了。不然,一道题要听两遍,不划算。这也使得前面学生的讲解不再有实际效果,教师最初的想通过学生的展演训练学生表达和听说理解能力的设想也自然落空了。这就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旧两层皮”现象。我们的教学中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也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展示,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沉不住气,在学生简单的发言之后,就把问题的结果完整的讲授给学生,有时学生的陈述很精彩,但我们也不放心似的要再讲一遍,生怕学生没有理解掌握;如果学生在讨论后一时没有统一的结果,老师也会及时的把我们认为的理解呈现给学生;老师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会是不是加以提示,但是我们提示的后果是,学生懒得动脑,被动接受。题目不会做了,就等一会儿,反正教师沉不住气了就会提示。老师提示了还是不明白,也不打紧,反正老师总归是要讲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还是我们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对学生不够放心,不能完全放手,不能让学生自己大胆的发挥自己,管理自己,凡事都怕同学们做不好,弄不懂。其实这样下去,学生会觉得根本没必要自己弄懂,因为不懂不要紧,有老师呢。就像喂婴儿,总要嚼烂了,可是孩子最终是要学会自己咀嚼的。要知道,教练的手不放开方向盘,学生就永远学不会自己开汽车。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学会能“不出手”时就“不出手”。比如板演,一个问题完全可以多请几位学生,有比较,有对照。别怕学生出错,他若错,由他错,不着急提醒或指点。千万别再冲着全班学生喊:“同学们先停停,这个地方要当心啊,可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其实,本来可能就只有一个人错了,或者也许本来没错的,你这一喊,他反而错了。也不必读题,学生自己看即可,考试时有谁来给他读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是我们老师造成的,是我们剥夺了他们获得能力、提高能力的机会。跌倒了应该学会自己爬起来,孩子们应该在失败中学习提高。据说,有对外国夫妇带孩子回到宾馆,让孩子自己开门,很久也没打开,服务员来帮忙,父母反而不高兴,为什么?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所以,有时我们也不必急于纠错,学生说对了固然好,说错了也没什么关系。对与错,好与不好,还有什么其他做法、困惑疑问、不同意见,都让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