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本读活的习惯课本,一课之本。说课本是学生的“一课之本”,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的确我们每上一堂课,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哪一个环节少得了它?一本薄薄的课本,看似貌不惊人,却是编著者们历经数年辛勤耕耘的结果。他们所想到的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写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文字之外还有文字”。★树立正确的课本观“以本为本”必须看到“文字之外的文字”。课本上的知识看起来是静止的是“死”的,其实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涵盖的信息量极其丰富。课本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细细挖掘,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课本观,是利用好课本的先决条件。它绝不是嘴上说说那样简单,关键还在于思考和行动。1、要带着目的读课本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自己很认真地看课本,细细读每一句话,就是没有效果呢?他们很可能是在漫无目的地读课本,这样很容易被字面意思束缚住思想,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目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难得有收获。带着目的看课本,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明确。问题一:有目的和没目的区别很大吗?是的。阅读目的直接影响阅读的方式和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看漫画,如果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除无聊,很少有人深入欣赏;如果是为了提高欣赏水平,描摹作品,人们一定会仔细揣摩每一处细节,而不像前者那样蜻蜒点水。有的同学拿到课本,不假思索就从第一页读起,看着很认真,实际却好比弓箭手随手射出手中的箭,前面没有靶子,只不过是在瞎忙!我们如果不清楚自己的阅读目的,即使读完了整本课本,也未必能有收获,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所以,打开课本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了什么而翻开眼前的书?磨刀不误砍柴工,搞清目的再读课本是值得的。问题二:阅读目的一般有哪几种?通常人们的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新的“信息”;为了寻找重要的细节为了解答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为了评估正在阅读的书籍;为了应用资料;为了娱乐等。我们学生阅读课本一般属于前五种目的,最后一种由于课本本身缺乏娱乐性一般出现在课外阅读中。2、分清不同的目的分清不同的目的,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读课本,使效率更高。我们看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问题一:学习任务就是读课本的目的吗?不完全是。学生的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对应着具体的学习任务,有学习内容的内在要求,也有老师的明确规定。学习任务有时候就是读课本的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目的隐藏在任务背后。比如完成课后练习题是一个学习任务,但这个任务本身不是目的,它背后隐含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至于需要巩固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在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再对照课本加以确认。这样也便于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最好是先理清学习任务,再确立读课本的目的。问题二:如何确定读课本的目的?学习环节不同,读课本的目的也不同。比如在预习的环节,我们读课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下一课将要学习哪些新内容;而在作业这个环节,面对一道习题不知从何下手,读课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查看某一个细节或某个特定的问题。学习阶段不同,目的也不同。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学期都可分为新课学习阶段、学期复习阶段、备考阶段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的,这些目的直接决定我们怎么读课本。比如学习新课阶段,读课本的目的是为了更详尽地掌握知识;而在复习阶段读课本是为了使分散的知识变得系统。读课本的目的还因人而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以及读课本的方法不同。比如,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会高一些,在学习达到某个层次之后,就会要求更高层次的学习。3、慎防走入误区。很多同学由于没有树立好的课本观,没有正确地对待课本,在学习上走了弯路,实在令人感到遗憾。现在,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误区一:有参考书就可以不看课本了。很多人有了参考书,就放弃了课本,这很不明智。参考书的编写依据仍然是课本。有的参考书针对性确实较强,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不可能全面体现课本的所有教学要求。过分依赖参考书,把课本丢在一边,势必造成学习上的漏洞。况且,现在的参考书五花八门,要...